子彈歌謠:黑幫、鑽頭饒舌與網路臭名的威力

NT $ 355


鑽頭饒舌是他們的希望,卻也讓他們深陷泥沼

★★清大人類所副教授、饒舌團體「參劈」成員林浩立專文導讀★★

這是一個鑽頭饒舌、幫派暴力與微網紅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故事。作者花了數年的時間在芝加哥南區與一群自稱為「街角兄弟」(化名)的幫派少年日夜相處,研究他們如何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求生存。
由於治安政策的改變,美國當代的幫派少年已經無法像前輩一樣進入大型幫派組織,受到庇護且靠販毒謀生。低薪服務業看起來是唯一的選項,但難以維持且前途黯淡。因此,當他們看到「酋長基夫」這種跟他們出身背景類似的饒舌歌手藉由描繪幫派暴力成為眾人追捧的網紅、甚至拿到高達六百萬美元的唱片合約時,他們開始有樣學樣,積極創作鑽頭饒舌,內容全都是關於飛車槍擊、炫耀武器與毒品等極度暴力的東西。除了音樂之外,YouTube、臉書與推特等社群媒體才是真正的戰場,因為「有圖/影片有真相」且可以即時打卡,讓他們的日常生活在粉絲眼中看起來超級刺激。雖然,根據作者的觀察,他們的線上內容有很大的成分是在「表演」,網紅世界真真假假,而流量是這個時代唯一的真理。
腥羶色的內容永遠不缺觀眾,因此他們成為微網紅之後確實取得了一些資源,像是粉絲給的金錢與物品、跨刀所拿到的報酬、受到同學的追捧、妹子投懷送抱,聽起來比前輩們在九〇年代所從事的毒品生意好多了——合法、「看起來」風險較低?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因為饒舌講求「做自己」,而微網紅之所以吸引觀眾,也是因為觀眾認為他們「比較真實」,因此這些年輕的鑽頭歌手為了維持自己在網路上的暴力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得不戒備森嚴,畢竟,倘若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被仇敵堵到、被拍下恥辱的影片然後上傳的話,輕則暴力人設崩塌,重則小命不保。此外,他們的數位足跡也引發了強大的後座力,因為網路無遠弗屆,上傳內容永遠不會消失,所以就算想要金盆洗手而搬到別的社區也沒什麼用,仇敵照樣認得他們。此外,執法人員同樣也拿社群媒體上的內容當作呈堂證供,將他們定罪。
這群少年掉進了自己拼命建立起來的「暴力人設」陷阱之中,難以脫身。
本書也剖析了他們的同學鄰居怎麼看待與消費鑽頭音樂。一方面,社區居民與警方指責鑽頭音樂是幫派暴力加劇的罪魁禍首;另一方面,即便是最品學兼優的青少年也很熱愛鑽頭音樂,並且用它來應付生活中面臨的各種狀況。貧民窟以外的聽眾則是出於各種五花八門的理由愛上鑽頭饒舌:有人拿鑽頭音樂來克服日常生活的無聊感、有人與鑽頭歌手一夜情好體驗越界的快感、也有教會領袖利用鑽頭歌手的名氣來拉攏年輕會眾。
暴力很真實,槍擊事件確實層出不窮且常常殃及無辜。鑽頭饒舌與相關的網路內容絕對涉及高度暴力,但它所反映的究竟是赤貧的黑人青少年所身處的絕境、是年輕人在注意力經濟中想要出人頭地、從此脫貧的一線生機,抑或是如政府治安單位所言,真的是暴力事件的源頭,應該徹底掃蕩?

◎好評推薦
「忠實呈現經濟弱勢的黑人青少年在網路世代所面臨的困境。」——老莫ILLMO(致理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饒舌歌手)
「貧民嘻哈的微網紅之路,是一躍高飛還是粉身碎骨?揭露美國芝加哥底層青年黑人社群的鑽頭音樂嘻哈創作,以及他們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下的微網紅經營之路,交錯的內容,相同的生存困境!一無所有中,以最少的成本,縱身一搏,終究危機四伏、永無寧日。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傳播學,都需要一看的深度田野調查,檢視貧困、希望勞動、公共窺視/獵奇等當代議題,是危殆階級的數位警鐘,也是一則充滿反思的黑色寓言。」——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獨立音樂及次文化研究者)
「這本書讓我對於微網紅與年輕世代的文化徹底改觀⋯⋯史都華揭露了社群媒體如何為最弱勢的年輕人同時帶來希望與危險。」——艾許莉・米爾斯(AshleyMears,《泰晤士高等教育》)
「教育工作者、社區工作者與音樂粉絲必讀之作。」——西朗・塔帕爾(CiaranThapar,記者)
「(史都華)與新興鑽頭饒舌團體中的青少年相處的故事,讀起來扣人心弦。」——亞當・羅伯斯(AdamRoberts,《經濟學人》)


中正大學 社群媒體 力成 音樂 歌手 網路 少年 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