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口碑推薦,暢銷增訂版全新上市
★本書是一部解讀歷史謎案的理想讀本,語言通俗流暢、觀點新穎獨到
★知識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為讀者解密中國歷史上極具探索價值的懸案
■全方面、客觀而公正的認識歷史真相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對於每一個懸案,編者在解讀的時候,並未以一家之言取信於讀者,而是在參考了大量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客觀地將多種經過專家學者分析和論證後的觀點一併提出,使讀者在瞭解這些歷史的同時,能夠多獲得幾條瞭解真相的途徑,從而幫助讀者見微知著、去偽存真,嘗試去揭開謎團。
■分析邏輯嚴密,內容豐富精彩,能夠把讀者帶入歷史謎案的奇妙世界
全書收錄了歷史上影響巨大、具有研究價值和被人們廣泛關注的歷史謎案,內容涉及消失的古國、幽祕王陵、政治謎團、文化懸案、戰爭疑雲、名人謎案等。本書採用案例解讀的方式,生動剖析了這些尚未破解的謎案,揭示了謎題背後隱藏的玄機。
◎三星堆文明來自何方
◎樓蘭古國因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匈奴的起源是怎樣的
◎夜郎難道真的自大嗎
◎秦始皇陵地宮有什麼奧祕
◎慈禧陵中隨葬了多少寶貝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嘉慶為何要殺掉和珅
◎《孫子兵法》是如何傳入日本
◎諸葛亮究竟有沒有借過東風
【內容簡介】--------------------------------------------------------------------------------------〈
秦始皇有沒有「坑儒」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統一幣制,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繼而又採用李斯「焚書」的建議,將諸子百家著作和其他典籍,統統焚毀。
秦始皇「坑儒」是「焚書」的繼續,但坑殺的是方士還是儒生,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分歧。
「坑方士」發生於始皇三十五年。侯生與盧生當初是秦始皇身邊的方士,他們長期為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藥,卻始終沒有找到,因而心急如焚,忐忑不安。因懼怕秦國的刑法,二人悄悄出走。秦始皇聽說後十分惱怒,於是對所有在咸陽的方士進行審查訊問,希望找出逃跑的侯生與盧生。方士們為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相互告發,秦始皇最後將圈定的460餘人,都在咸陽挖坑活埋。
因此有人說,秦始皇「坑儒」,實則上是「坑方士」。當然,不能說被殺的460餘人中沒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殺的主體應該是方士。
但從秦始皇長子扶蘇的進諫「眾儒生都學習孔子的學說」來看,秦始皇又好像坑殺過儒生。
究竟秦始皇有沒有過「坑儒」之舉,這還有待於人們繼續探索。
知識鏈結
真正「焚書坑儒」的是西漢的漢武帝,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學派便憑藉政治力量,把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全部排除。但這樣做的後果是嚴重的,國人的想像力和靈性,逐漸地被這個單一而保守的思想所鉗制,長達兩千餘年。漢以後的「儒家」們則持續地醜化秦朝,而吹捧漢朝。儒生的這些作為,遺害千年,這就是所謂的仁義道德的真面目。很明顯,中國最大的文字獄是漢朝的獨尊儒術。但是因為儒家在中國至今依然占主導地位,這個真相很少有人注意到。
劉備「三顧茅廬」是真是假
「三顧茅廬」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說的是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曾經三次去諸葛亮居住的茅廬相請,最終請得諸葛亮誠心輔佐劉備。但是,究竟有沒有「三顧茅廬」這回事呢,學術界說法不一。
《三國演義》中對於「三顧茅廬」的故事有繪聲繪色的描述,但《三國演義》畢竟是根據陳壽《三國志》的記載,加以藝術構思而創作的,其真實性本就不高。不過,在諸葛亮自己所寫的〈出師表〉中有這樣一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三顧茅廬」,根據諸葛亮的敘述,似乎確有其事。
不過也有人認為沒有「三顧茅廬」這回事,諸葛亮是「自請相見」。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位胸有宏圖之士,劉備請他出山,當然正合其意,他豈能大擺架子。
而且,諸葛亮當時27歲,與劉備的身分、地位相差懸殊,劉備不可能屈尊去拜訪他。證據就是三國時期的魚豢在《魏略》中說,劉備屯兵樊城時,曹操已統一黃河以北,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軍事危急,諸葛亮於是主動去見劉備,陳述大計。而劉備一開始對諸葛亮很輕慢,後來因見他見識卓越,才改變態度,對他尊重起來。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的記載也大同小異。
同時,也有人提出,諸葛亮「自請相見」和「三顧茅廬」都是真實的,只不過時間不一樣而已。建安十二年,諸葛亮初見劉備,劉備並沒特別器重他,至建安十三年,徐庶舉薦時,劉備才親自「三顧茅廬」相請諸葛亮。
知識鏈結
劉備對諸葛亮非常信賴,從三顧茅廬開始,到白帝城託孤,劉備始終像對待自己的老師一樣尊重諸葛亮。劉備之於諸葛亮的誠意,絕不亞於當年周文王之於姜子牙。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儘管已經生命垂危,卻特意提到了一個名叫馬謖的年輕人。他對諸葛亮說:「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請你千萬要小心啊。」六年後,正是這個喜歡誇誇其談的馬謖,因為大意失街亭,使得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戰略計畫遭到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