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標籤

闇櫃知識論

NT $ 316


本書緣起於1980年代在美國爆發的愛滋病恐慌,以及繼發的恐同氛圍和用以壓迫同志的闇櫃知識論。全書兼備文學理論、文本分析與文化研究,結合解構主義、女性主義與同志研究,從既有的性學、性別與性相研究成果中另闢蹊徑,探討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歐美男性經典作品中的同性戀主題。
作者由釐清性相定義及性別界說入手。性別研究常以本質論與建構論定義同性戀,賽菊克則以少數化和普遍化取而代之,前者將同性戀視為少數族群,後者則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普遍現象,不過她主張兩種觀點的界線模糊,因此常被主流論述任意移動,以壓制同志。在性別定義方面,她認為同志只愛同性的性別分離主義,以及以性別倒錯為核心的性別過渡模式並非截然分明,而且和少數化和普遍化同性戀定義模式一樣,都並存於同一時期,共構多元的闇櫃知識論,這點和傅科的性相歷史研究相異。
作者以前述理論架構,細讀梅爾維爾的《比利.巴德》、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亨利.詹姆斯的〈叢林中的野獸〉(“TheBeastintheJungle”)、薩克萊的小說、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以及尼采的著作,藉以映照當代美國恐同文化對同志的壓迫。其深度與廣度獲得學界肯定,許之為酷兒研究開山之作。

一部心與靈的非凡之作。—《國族》(TheNation)

開拓新局,成果斐然。賽菊克鎖定男性性相此一禁忌領域,所揭露的結構令人驚訝。—《波士頓環球報》(TheBostonGlobe)

出色的文學批評、文化研究與政治分析之作,以及同志研究發展的里程碑。—《女性書評》(Women’sReviewofBooks)

對梅爾維爾的《比利.巴德》、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普魯斯特、尼采、亨利.詹姆斯,以及薩克萊作品的細讀中,充滿敏銳的觀察,將對同性關係根深柢固的恐懼連結到當代對同志的羞辱。—《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Weekly)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