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越餓的中華美食史:從先秦米香、大宋燒烤到明清茶點,探訪千道食物的源起、演進與古代食譜

NT $ 369


聞到稻米香會想起家的味道、
一碗熱湯麵暖了多少人的心?
談起「吃」總是最膾炙人口的話題,而現今在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中式料理,這些「食物是怎麼來的」呢?

五千年傳承的華夏文化,更是「吃」的文化。本書所談的便是中國幾十種經典食材、食物和烹飪之法的「源」與「流」,也就是「食物是怎麼來的」的過程。
本書廣納史料並挖掘了許多古代名人與食物的有趣故事。在問到最喜歡哪種頂級美食時,孟子老師豪不猶豫地說『膾炙哉!』(當然是烤肉!);頂級刺客專諸苦練八年廚藝,就為了做一道絕世烤魚接近吳王刺殺他(那道魚該有多銷魂美味);早在宋代江淮地區就掀起吃河豚狂潮,就算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大家還是趨之若鶩;此外,書中還細數了歷朝歷代對肉類的不同偏好、唐宋用餐工具與禮儀、鐵鍋普及和宋代炒菜崛起。

名人推薦
飲食評論人 / 李承宇
《尋時記》作者李迺澔 /(鞭神老師)
知名美食評論家 / 胡天蘭
愛飯團團長 / 許心怡
美食節目主持人 / 焦志方

「你吃的每一餐飯,都是一篇人類飲食文化史。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開始種稻;新手上路,難免把飯燒糊了。練了幾千年,清代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裡,從選米、淘米、放水、用火等要點講究煮飯,要『顆粒分明,入口軟糯。』以此書佐餐,讀得愈多,肚子愈餓,吃飯也愈有樂趣。」——李承宇/飲食評論人

「大自然災害與戰爭,政治的勸農。釜以煮,甑以蒸,未有蒸煮之先的石板烤飯。『士食魚炙,庶人食菜』,的飲食結構的階級制度在古代已然成形。從麵食的出現,到袁枚《隨園食單》,源遠流長的中國美食之源與流盡在此書。」——《尋時記》作者/李迺澔(鞭神老師)


食物 古代 烹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