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言語誕生的現實(修訂版)︰精神分析實作三景

NT $ 197


語言充滿不確定性,思想也可能自我欺瞞,精神分析作為深度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分析師透過聆聽病人的口語敘述,應用移情及懸浮的注意力等技巧,發掘隱藏在其背後的無意識思想,試圖讓病人在精神上重獲自由。

Jean-ClaudeLavie(1920-2020)以八十近九的高齡應「臺灣精神分析學會」之邀,兩度來臺演講。本書為演講內容集結成冊。

首篇〈想〉,敘及人如何思索自己的「想」?為什麼我們會剛好在某一刻想到某件事?每個人根據他對所處世界的認知,建立了一套保護自己的模式,這個模式塑造了他的人格,也主宰著他的一舉一動。分析師知道,不管對他自己或病人,在分析當中引導其思想的絕不是偶然,而是分析的情境向他們兩人傳導了思想的波動。

「字」是物體,「言語」是行為;在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認為「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是因為我們以為,「說話」就僅僅是我們使用的那些字的意義加總而已。〈精神分析中的字與言〉提及,分析師若想「進入」病人的現實,主要的方法是,不把注意力集中於字義上,如此方可察覺隱藏在言語背後的企圖。

精神分析作為一種方法,可以比喻成一組地圖,這些地圖幫助分析師在一塊有待界定的領土上,自我定位和採取行動。〈精神分析的領土與地圖〉告訴分析師,地圖上指引方向的元素是移情,精神分析師的地圖呼籲他,不要被病人所說的話淹沒,以便保持足夠的清醒,聽出讓病人在會談當中,說出這些話的真正動機。

精神分析理論的形成與佛洛伊德的治療實作密不可分。為了讓治療的實作有所依託,他不斷在理論與實作之間往返印證,逐步建立了一套理論的文本。〈精神分析實作之我見〉中更強調,精神分析實作是很個人的,無法模仿或抄襲,必須由精神分析師本人根據他個人所有的特點來佈署全局,運籌帷幄。


分析 分析師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