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期中華帝國,數以百萬計的讀書人夢想着踏入省會和京城的考場禁地。從外往裡看,這些考場更像是「文化監獄」而不是教育機構,究竟裡面發生了甚麼事情?
明清科舉是一個有缺陷但運轉順暢的文化、教育「陀螺儀」,體現了社會地位、政治權力和文化聲望之間的複雜關係,是帝國朝廷及其士紳精英精心平衡、通力合作的結果。明清科舉不僅是一種選官制度,更是連接晚期帝國知識、政治、經濟生活的重要紐帶,是官方/非官方、正統/非正統、公共生活/私人生活互動最為頻繁的交匯點之一。明清科舉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不僅體現在官員和知識精英的再生產上,也體現在數百萬科舉失敗者具有反諷意味的更大的「成功故事」上。
對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回溯研析並不會成為建設現代國家的障礙。而就明清科舉考試制度的深挖,對於進一步研究中國制度史乃至世界歷史都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