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本期主題:止戈人夾
「武俠」是漢文化的一種特殊題材,最早整理出比較有系統性的俠客故事,是西漢司馬遷撰述的《史記》〈遊俠列傳〉。於此,「俠」和「遊」相合為一個詞彙。另外,先秦諸子紀錄「俠」這一類群的人們,和「狂」(《論語》)和「義」(《墨子》)較為相關,談及俠客的「力量」問題,比較著名的便是《韓非子》這句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五蠹〉)另外吳惠玲博士考察,認為《六韜》也有對「遊俠行為」的貶抑(2022)。由此淺見,「俠」在古典文獻的紀錄描述裡,有正面形象、也有負面形象。
本文不是學術論文,作為詩刊的引言,姑妄引用林保淳教授的論著《縱橫今古說武俠》(五南,2016)簡述「俠」是怎麼回事?
「『武俠現象』在中國存在已久,從歷史縱線而觀,上從先秦伊始,下迄當代社會,所謂『俠』的蹤影,不僅未曾斷絕過,同時更在各個時代以其蛻轉的形貌,發揮深切而顯著的影響;唐代以來,俠客文學肇興,歷宋、元、明、清到民國,體有代變,而精神則一脈相承;民初而下,『武俠』穎秀,興盛蓬勃,更極於一時。在這不絕如縷的發展脈絡中,『武俠』援引、吸收了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並結合民間武術、雜學,在文學作品的渲染下,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而別具一格的特殊文化。此一文化,透過種種的管道,由上迄下,在整個中國社會引發出不同的效應。如果我們將中國的儒、釋、道三家思想,視為中國文化的『大傳統』,毫無疑問地,『武俠文化』就是一支隨機孕化的『小傳統』。」
上述講了那麼多,無非是希望在武俠專輯之前,找出「武俠」的意思。不然怎麼談「武俠詩」呢?
但有這麼簡單嗎?
本期邀請兩位詩人沈眠、李進文決戰紙上之巔。前者雙棲武俠小說家沈默、詩人沈眠角色;後者著述等身,倡言「玩詩」,新招不窮。沈眠首先斬釘截鐵:「詩歌與武俠小說的混種,是武俠詩。再進一步定義,武俠詩是以武俠語言所完成的類型詩作。」但李進文笑倡玩心:「不必先去思考和定義『武俠詩』──也許得先放開、放過武俠詩的『使命感』。」不過他也同意:「當代的新型武俠詩定然是『混種、雜食、雜種的跨領域概念』,武俠詩必須種植在有『雜質』土壤裡,長出連它自己都無法預設的模樣。」
【卷二】特約專訪
而以「玩詩」來說,今年甫出第一本紙本詩集《肸蠁》的楊雨樵,當是佼佼者。專職為口頭傳統民間譚(oraltraditionalfolktale)言說藝術表演者的楊雨樵,2015年便利用廢墟牆面創作街頭詩集《往赴》、以及在2017年與畫家陳澈合作出版版畫詩集《CounterpointArchive》、另外也出版甲骨文異譚集《藝》、《易》等作品。
本期特約專訪達上萬字。藉由筆訪楊雨樵跨越十多年的多樣化創作,以及他融會各種不同題材、表現形式,所展現的新式可能和精神。同時收錄雨樵於2014年針對敘事概念,撰寫的《藝》字中事出版序。時隔十年,雨樵筆下對於文字符號的掌握,直至現今仍可提點我們:「由於文字往往會與使用者俱進,因而當文字中既存的習慣愈來愈多,成文的規範愈來愈堅固的時候,文字幾乎就像被異化了:文字作為載具的功能,取代了文字本身作為如鏡的一片的本質。」
【卷三】焦點詩作
武俠專輯同時收錄了41首不同層次、觀察角度的「武俠」之作。如解構、結構舊有武俠套路的丁口、方群、王宗仁、右京、沈眠、孟樊、許嘉瑋、語凡(新加坡)、龍青、簡玲、離畢華、嚴忠政等;詮釋歷史視角的天吳、熒惑等;帶入日常、生活與現代的季閒、張詩勤、陳大中、蓬蒿等;故事之中富含寓意的林瑞麟、洪萬達、紀小樣、扈嘉仁、章楷治、陳昌遠、葉莎、潘家欣、隱匿等;浪漫快意的楊留碗、葉相君、謝宇騰、靈歌等。
【卷四】facebook吹鼓吹詩論壇精選
由詩人寧靜海自facebook詩論壇精選詩作共計10首,收錄優良詩歌之外,另附有詩人精闢的簡評。亦歡迎登入吹鼓吹詩論壇,揮灑青春,蘸下墨趣。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upoem
【卷五】詩家談詩
卷五「詩家談詩」收錄余境熹評述路雅的武俠詩集《秘笈》和《沙白詩文集》兩篇;亦有兩本這幾個月的暢銷詩集──靈歌的《前往時間的傷口》、洪萬達的《一袋米要扛幾樓》推薦序;另外尚有林宇軒新著《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後記等精彩議論。
【卷六】線上詩香
由詩人郭至卿主持、策畫的專題「線上詩香」,本期與蘇家立、楚狂、楊懿分別介紹楊懿、王婷和陳牧宏等詩人作品,朗誦和對談並陳,文字與詩歌相佐,供讀者享受全感官的詩香。
武俠的形象似乎被「金、古、黃、倪、溫」道盡,幾近絕跡,當和冷門的詩歌相結合,能否負負得正?沈眠表示,這麼多年來,有多少創作者會認真以對武俠詩?尤其武俠詩常常會呈現一種好像武俠就只有俠義與愛情、幾十年來沒有更新內涵的老調,他十分憂傷。同等於這份憂傷,編者發想這次議題,正是希望能夠借助廣大創作者提供更多突破,突破刻板印象,標新立異。
「俠是活在狹縫中的人,武則是以詩意的隱喻處理武功、兵器與對決等。」沈眠堅定又沉重的揮出重擊,進而帶出李進文剛柔相濟地直點詩歌的核心:「寫詩的『寫』這個動作,本身就可以解釋為每一個人各具風格的獨門『武藝』。而『寫』這個動作──指的是整合創意、跨界、媒材混合……等等概念。武俠詩只有先玩開來,不固著、不定義,才有培育(但還談不上壯大)這個類型詩的可能性。」
吹鼓吹詩論壇詩刊期望繼續脫蛹羽化,盡量朝向一本詩刊就是一次展演,在眾人面前展露獨特面貌,從每一份真誠的建議中,找到現階段適合刊物的每項變革,謝謝讀者與賜稿的各位。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