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標籤

社區發展季刊181期(2023/03)-災害應變及社會工作實務

NT $ 142


社區發展季刊181期(2023/03)-災害應變及社會工作實務
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2010年本刊曾針對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出版專題。然而自莫拉克風災之後,大型的災難並沒有停止,2014年發生高雄石化氣爆事件、2015年發生新北市八仙樂園塵爆、2016年因地震發生臺南維冠大樓倒塌、2021年太魯閣號列車於花蓮出軌造成傷亡慘重。而在2020年至今大規模流行的新冠疫情,更造成無數的損失。由此可知無論是天然或人為的災難事件,已不是數十年才發生一次的偶發事件,而是持續存在的風險。

  面對災難,不僅僅只是工程的防禦。隨著國際災難的屢屢發生,聯合國在2015年《仙台災害風險降低綱領》強調,大型災難的備災和減災,是必須透過地方、社區、國家、區域以致全球性的合作才能因應愈來愈惡化的環境。而在一個國家內,企業、組織、社區以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級行政區,也應有跨機構和跨部門的協力合作,才能完善的達成災害救援與復原重建任務。國內的災防工作主要是由內政部消防署(以下簡稱消防署)所執行,除了災害的救援外,回應仙台綱領的「更耐災的重建」(BuildBackBetter)的目標,消防署以自主防災的概念推動韌性社區、企業防災和社區防災士的訓練。希望在災害不可完全避免之下,藉由韌性社區的推動,讓社區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預防和降低災害的風險。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以工程和緊急救援的災害管理已經進入到以人為主,以社區的需求面來考慮的策略。相對於消防署目前在各縣市所積極推行的韌性社區計畫,社會工作者的投入著重於大型災難時受災民眾收容、慰問、救助、物資支援以及重建復原的重擔,在災難發生的參與上,更是以「人」為主體的復原與重建,災變社會工作在這個過程,擔負著十分吃重的角色。

  經過了這些年的大型災難,社會工作者在災難的救助和陪伴上也逐漸地發展出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在莫拉克風災時以重建中心做為永久屋的據點進行就醫、就學、就養、就業的轉介服務,在之後則結合在地團體進行災區的培力工作。在高雄氣爆和八仙塵爆之時,發展一戶一社工的個案管理方式,與民間機構共同合作,讓受災者不間斷接受醫院和社區復健服務,給與傷者及家屬陪伴與協助。太魯閣交通事件在地的社會處則與福利機構通力合作,由福利機構協調社工人力提供一線服務。

  重新再檢視這些災難的發生與因應的策略,迎接而來的思考是,當災難不可避免的發生,隨著全球氣候的變遷和環境的惡化,未來將可能更密集地發生大型的災難事件。當工程師研究各種關於防震、警戒、水文等先進科技,消防人員進入社區布建平時救援系統,公部門的災變社會工作已經不能在各種演習只做最後出場的配合,私部門的福利團體也不應在大型災難發生時只憑熱血卻沒有平時合作的默契和災難應變的知識來臨時投入,因為這些都已不足以應付一天內湧入千百位受災者的真實景況。因應全球環境的變化,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型災難,已然成為我們在平時就必須了解的知識。這20年來的災變社工的豐富經驗應以有系統的方式進行累積與學習,他的視野不僅僅是個案處遇方式的災民陪伴,更涉及了受災者服務輸送的規劃、文化敏感度、社區復原力和公私協力合作的議題。因此災變社工的視野可延伸到下列的方向。


高雄 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