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卻有不用自掏腰包的投資?★
★是騙局?抑或富人專屬的金錢遊戲?★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金融勢力,資深記者獨家揭露祕密真相★
「私募股權基金」一詞,對你來說或許相當陌生。
他們付出極少的初始資金,藉由募資、財務槓桿,
卻能夠恣意的在全球各地發起巨額的併購和投資。
像是達美樂、漢堡王、玩具反斗城、希爾頓飯店,
你耳熟能詳的企業,都曾被這神祕集團暗中操縱。
私募股權基金巨頭掌握了全球的金融命脈。
有人讚他們是天使;也有人咒他們是禿鷹。
他們的觸角遍及世界、影響範圍無所不包。
究竟是場騙局?還是專屬富人的金錢遊戲?
就在你我未曾注意到的陰暗角落,一股龐大的力量已然悄悄成形,攫取全球金融命脈。
讓專業的財經記者,帶你一探這個低調、不為人所知,但坐擁巨富的金融帝國……
◎悄然滋長、不為人知的金融帝國
凱雷集團(TheCarlyleGroup)、科爾伯格-克拉維斯集團(KohlbergKravisRoberts&Co.,簡稱KKR集團)、貝恩資本(BainCapital)、德州太平洋集團(TexasPacificGroup,簡稱TPG集團)、黑石集團(TheBlackstoneGroup)……,這些名字想必對你來說很陌生,但它們都是全球頂尖的私募股權基金,這些神祕的集團,擁有無數的財富與龐大的金融勢力。
玩具反斗城、漢堡王、希爾頓酒店、Dunkin’Donuts……,這些企業你一定耳熟能詳,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正在,或曾經為私募股權基金所掌控,並介入它們的經營管理。
私募基金所擁有的公司,曾貢獻了接近美國GDP總額的十分之一;每二十名美國的勞工中,就有一人在與私募基金相關的企業中工作,由此可見私募基金產業規模之龐大、影響之廣泛。相對於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與財力,它長期保持低調,默默的在黑暗的角落滋長,最終一躍而上,主宰了世界經濟的舞臺,攫取了全球金融的命脈。本書獨家帶領讀者進入該產業的重重帷幕,深入了解這個龐大卻不為人所知的金融帝國。
◎橫行世界、縱橫四海的私募股權巨頭
世界最頂尖的私募股權巨頭,共同構成這個龐大的帝國,包括:凱雷集團、KKR集團、貝恩資本、TPG集團,以及黑石集團等。
凱雷集團根植於華府、軍火工業的投資是他們的獨門功夫,深厚廣泛且綿密的政商網絡是他們得以壯大的關鍵。老布希總統與賓.拉登家族都曾是他們的座上賓。創辦人大衛.魯賓斯坦熱衷慈善事業,捐贈了一半他龐大的財富。
KKR集團總部盤踞紐約,分支橫跨美國駐足加州,是本書中最老牌的私募股權巨頭。創辦人亨利.克拉維斯與喬治.羅伯茨表兄弟同心,合作無間。他們偏好大型交易,曾三度創下史上規模最大的紀錄。金頂電池與OREO餅乾都曾被他們納入麾下。
貝恩資本的總部佇立於波士頓。與業界其他公司較為不同,他們收購企業後往往願意留任原有的管理階層,並長期協助其改善營運狀況,收購達美樂披薩就是他們的經典代表作。創辦人米特.羅姆尼後來參選總統,也是使隱而未顯的私募基金產業浮上檯面的關鍵因素之一。
TPG集團偏處舊金山,他們專注於企業的併購與重整,史上規模最大的德州電力公司收購案,是他們的成名之役,漢堡王更是他們掌中的傀儡君主。創辦人大衛.邦德曼將其獨特風險偏好,深深刻劃在整個集團的靈魂之中,使他們帶有特立獨行的氣質。
黑石集團立足紐約曼哈頓,他們前瞻且多元化的經營策略與專業的金融諮詢服務,讓他們能夠成為產業界中的王者,他們是私募股權產業中最成功、且影響力最大的。創辦人施瓦茨曼以豪奢的作風著稱,在自家投資的希爾頓飯店舉辦酒宴是家常便飯。
這些私募巨頭,各有其經營、投資的風格,亦有其獨特的風險偏好與獲利方式,他們將自己創辦的公司,一斧一鑿打造成與自己相映成趣的模樣。書中對這些巨頭們,有更多更深刻入裡的描述。
◎你的錢不只是你的錢,你也可能是股東之一!
私募基金產業所掌握的資金規模,動輒以兆億計,這麼多的錢從哪裡來?
你的錢可能也在這股巨大的金錢洪流中發揮涓滴之力!
私募基金絕大部分的金額,都是募集所得。不同於股票,他們向特定的對象募資,其中包括:創投、避險基金以及專門收購企業的收購基金;各個國家的主權基金、公家的退休基金等,都是這股兆億金流的其中一部分。你的退休金和稅金,可能也在你渾然不覺時投注其中。私募基金獲得這些資金挹注後,再行借貸,大玩財務槓桿,使資金規模更進一步擴大。
私募基金的運作,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募資、投資、管理、退出。
在取得龐大的資金後,私募基金的下一步就是尋找投資標的。這些私募基金公司,擁有完整的研究團隊以及專業的經理人,能深入了解產業現況,並評估一間公司是否值得投資,因此可以找到具高成長潛力、值得投資的公司。在收購這些公司後,私募巨頭們會派出專業經理人介入公司的營運與管理,以求能使公司獲利成長並掛牌上市,最後售出以獲得報酬分潤。
然而,介入經營管理未必能順利使公司的潛力兌現,也可能失利而遭逢大量損失。私募基金產業預期所能獲得的報酬其高無比,風險也相對巨大。但私募巨頭們往往能履險如夷,自有其獨到的投資眼光、風險控管以及獲利模式,才能造就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
為了要擴張這個帝國,產業中的西裝筆挺的菁英們不停的募集資金,不停的購買企業,永不止息。就連遠在臺灣的企業也在其狩獵範圍中,日月光(最終破局)與東森皆曾名列於凱雷集團的併購名單當中。由此可見這個帝國所掌控的疆界與影響力無遠弗屆。在本書中,你將能看到自己的錢,在帝國的擴張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這些私募菁英與巨頭們,如何透過各種巧妙的操作,得到巨額利潤。
◎富人金錢遊戲的幕後,私募帝國的真實面貌
私募股權基金手握巨額資金,交易遍及世界,投資範圍領域廣泛。然而他們帶來的爭議,也與他們的投資一樣散布四處。
私募股權基金最常見的獲利手段:併購、管理、售出,使他們臭名昭著。他們在介入公司經營後,往往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而關閉工廠、裁撤員工,此舉招致外界的詬病。在收購企業時,工會或員工也往往因為憂心失去工作機會而反對被收購。這導致了雙方的對立,有時也對交易或經營形成阻礙。
納稅問題則是私募股權基金的另外一大爭議。私募基金的收入,主要來自管理費以及售出併購企業後的收益分成。這種收益分成將80%分配給投資者,20%給予私募基金,稱為「附帶權益」(類似績效獎金,可能以現金或股權的形式獲得)。這樣的「附帶權益」在法律上被視為「投資收入」,而非所得稅。因此只需要繳納15%的稅額,而非個人所得稅的35%,其間巨大的差異,在許多人眼中也成為了稅務制度上的漏洞,更是體現社會貧富差距不均的象徵。
私募基金的管理費收費更是爭議的引爆點。私募基金往往許諾投資者高於股票或債券的報酬率,以吸引資金投資,同時也會收取高額的管理費。這引發了教師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不滿,最終引發了一系列的衝突與交鋒,最終迫使私募基金公司降低管理費。
這些爭議都隱藏在私募帝國的暗角,為帝國豪奢壯麗的外表蒙上一層陰影。
本書作者傑森.凱利(JasonKelly)為《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Businessweek)的資深記者,長年追蹤私募股權產業動態,親身深入產業內幕,也曾實際接觸、訪問過產業中各集團的創始者與領導人物。他帶來詳實的第一手觀察,為這個實際掌控著全球金融的神祕產業,譜下波瀾壯闊的長篇史詩。
帝國 加州 投資 TPG 金融 私募基金 GDP 經營 所得稅 收購 企業 產業 OR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