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生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眼見國家江河日下,
連年對外用兵,卻戰戰皆敗;
走後門之風盛行,內部體系搖搖欲墜,
遂與一眾志同道合之士展開變革——「慶曆新政」。
然而政治之路注定荊棘滿布,范仲淹受盡挫折困頓,
連皇帝也支持的變法改革,最終卻走向了失敗的局面……
▎范仲淹的早年經歷與北宋前期的政治局勢
以往學人論及宋初內政之弊,常論及所謂「三冗」或「四冗」,然實質上,冗官、冗兵、冗僧尼皆涉及財政,即涉及冗費問題。宋人論內政,常有故作驚人之論,實屬一種先聲奪人的講演策略。士大夫常誇大內政之弊的程度,藉以抬高自己進言的價值。北宋的內政之弊自然是存在的,但以往的學說,多依宋人或明清士人的舊說,所謂「三冗」、「積貧積弱」,都在客觀上有實際問題與之相對應,卻並不意味北宋當時的問題就確切地分作這三點。
.范仲淹的成長背景與官宦之路
.宋遼關係與澶淵之盟
.北宋積弊已久的隱憂:財政失調、軍事不振和吏治問題叢生
▎仁宗朝初年的士人結盟與朋黨政治
在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封建儒家士大夫那裡,臣子維護正統的封建禮教乃是一種道德準則,這便是他們不遺餘力、前仆後繼地進言劉后促其還政的思想動力了。宋代的士大夫是很講究儒家道德的,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身為「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家,范仲淹他們更看重一個人德行的完善與否,所以哪怕有礙仕途,盡進忠言都是被作為一件儒家士大夫的道德責任而不能被改變的。
.朋黨:范仲淹遭貶的前因後果
.政治上的聲援:梅堯臣、余靖、尹洙、歐陽脩
.西夏國成立:來自外族異域的壓力,改革迫在眉睫
.劉后「內降」:走後門之風逐漸氾濫,平庸之輩掌握大權
▎革新思潮下志同道合的人與慶曆新政
封建專制時代統治階級政治改革,不論前臺的政治家表現得如何出彩,幕後的專制君主總少不了要發揮作用。朝廷要改革,往往少不了摻雜皇帝個人意志。宋仁宗之所以能夠成為專制君主中飽受後世讚譽的皇帝,關鍵在於他得士大夫之心。這種受士大夫擁護的狀態,與當時他個人的政治理念諳合於士林的革新訴求有關。宋仁宗有一種強烈的角色意識,帝王的身分令他加強了自我的道德約束,同時也讓他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心。
.〈慶曆聖德頌〉與蘇軾
.宋初三先生:孫緮、石介、胡瑗
.歐陽脩對北宋革新運動的影響
▎新政的夭亡與北宋的士大夫精神
北宋在慶曆之後,士大夫的參政積極性異化,和而不同的政治環境走向極端,開始了激烈的黨爭,一直蔓延到南宋,黨爭對宋代政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使得士大夫形成了一種絕對的二元思考。作為宋代較早的黨議、黨爭運動,慶曆新政時期種種事件的歷史表述,都被人用這種二元黨爭的思想重寫並進行了建構。
.革新派的打擊——奏邸之獄:蘇舜欽是否蒙受了冤獄?
.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之間的關係
.慶曆新政的失敗原因
.慶曆新政與皇權士權之爭的關係
.慶曆新政的歷史影響
★特別附錄:晚唐至宋初社會歷史大背景與慶曆新政
關係、典範、歷史想像──對歷史研究的若干隨想
〔本書特色〕
北宋的慶曆之際是宋代一段極為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學、思想等領域都發生著變動。仁宗朝初期,范仲淹及其領導的革新士人群引領起了一股高昂的士風,掀起了北宋士大夫政治的一個高潮。本書將針對此話題及相關層面做出清楚的整理和分析,並在過程中融入作者對宋代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理解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