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美學與文化:都城╳宮殿╳祭壇╳陵墓╳古塔,以歷史的語言形態講述「雖過去,卻實在」的物、事與人情

NT $ 276


「雖過去,卻實在」
古建築,不僅是物,也是事;
不僅是事物,還是事情和人情。

古建築文化不是僅僅讓後來者在眼前景物中透視歷史,
它更需要我們在與眼前景物的心靈對視中獲得一種靈感──


▎中國古代建築的起源
──人類在最初並不知道建築房屋,仍然棲身於自然中

•「土」的萌芽
古文化遺址提供的充分證據表明,新石器時期出現的穴居、半穴居的「土穴」建築形式代替自然洞穴形式的居室建造,是中國古代建築具有「土」意義的最早萌芽。

•「木」的形成
與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特點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條件,形成了南方民族「構木為巢」的居住模式,出現了木結構形式的樹枝搭蓋和簡單構架「屋舍」。這應看成是中國古代建築「木」意義的形成。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築土木文化的獨特個性和民族特點。

▎傳統文化對古代建築的影響
──任何建築都是它所屬的那個民族和時代的文化「音符」

•儒家禮制文化對布局上的影響
儒學主張君權至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萬民之主。以皇宮為中心形成的都城布局,便顯示出君權的至高無上。無論是百姓居室還是皇宮王府,均主張尊卑有序,上下有別。其尊卑、長幼、妻妾、嫡庶的層次安排,都在居住方面示顯出身分與地位的差別。

•道家風水文化對封閉空間的影響
中國道家文化就以外兼形內修神的觀念,呈現出中國古代建築封而不閉的神通性。如造天井以通光漏氣存天色、建庭院以遊山玩水聽雨風、透壁牆以通門串戶融親情,成巧為得體、妙為得法的天經地義,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佛教世俗文化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從鴻盧寺改建成白馬寺的建築可以看出中國宗教建築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對世俗政權的依附性和非獨立性,從如來造像由印度的「智者」姿態轉變為中國「福者」形象也可以略見一斑。這種世俗功利性在建築文化也曲折呈現出對於宗教的「信廟不信菩薩」取向。

◎陵墓:封建皇帝的地下王國
►隨王權發展
君王的墳墓稱「陵」,是從戰國中期開始,它首先出現在趙、楚、秦等國。由於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王權的不斷加強,當時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國王的墳墓,造得越來越高大寬闊,狀似山陵,墳墓也因此被稱為「陵」。

►秦始皇首創
最早稱墓為陵的記載是西元前335年趙肅侯「起壽陵」。西周以前,帝王墳墓多為木槨大墓,地面不封不樹。秦以前,對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進行,因此,陵墓建築還沒有祭祀殿之類建築。秦始皇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開創了在寢殿中供奉和祭祀帝王的陵寢制度,並為以後歷代帝王陵墓所效仿。

◎祭壇:人類對神靈敬畏的表現
►因為依賴所以崇拜
遠古時期,在強大的自然力支配下生活的先民,對生存環境有著無限的敬畏,對自然狀態和自然現象等有著極端的依賴,於是便產生了神聖的祭祀文化,出現對神祇、人鬼、物靈的崇拜。

►周代祭壇建築與周禮
周代祭壇建築文化更為發展,設有祭天地、祖先等的壇廟。在王城之內,王宮居中,左是祭祖宗的廟,右是祭社稷的壇,祭壇建築已經形成基本祭禮,成為周禮的主要部分。這種格局沿襲至唐、宋、元、明、清歷代。

★本書特色:本書共分九章,中國古建築概述、中國古代都城與建築、中國古代宮殿與民居建築、中國宗教建築、中國禮制性建築、中國陵墓建築、中國古代園林建築、中國古塔建築和其他古建築八大子建築體系。每一章均以從大到小的思路進行陳述。透過具體建築藝術的解讀和欣賞,達到對古代建築文化的充分理解。


建築 古代 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