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不得才是祝福

NT $ 308


紛亂的世界,人們擁有無窮無盡的欲望,在職場上,在人際關係上,在物質的追求上,甚至在尋求佛法開悟的道路上,都能看到欲望的影子。當欲望不斷膨脹,人們得到的卻不是滿足,而是匱乏焦慮的感受。透過仁波切睿智的開示,給予現代人安身立命的忠告,在不斷渴求而感到匱乏痛苦的娑婆世界中,找到清涼、安適的處世之道。

只要是人,就會有煩惱。在佛教中,我們常用一句話來形容:「剪去三千煩惱絲」。煩惱有三千種,可見得煩惱是一個相當難對付的對手。
在各種的煩惱中,「欲望」或是「貪」幾乎跟我們形影不離。「他是個很貪吃的人」,「他這個人很貪」,「這個人好貪婪喔!」似乎一說到「貪」,一說到「欲望」,大家就會扣上一個負面的標籤。
那麼我們來仔細檢視一下,欲望對我們來說,到底是不是一個問題呢?欲望跟需求又有什麼不同?「想要」跟「需要」是一種罪惡嗎?是不是只要學佛了,就該看淡一切,萬緣放下,什麼都不要,跑到深山裡去閉關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來談一談最基本的欲望。對於人類或動物來說,能夠存活下來是天塌下來都不能改變的大事。存活可以說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一種本能,這種想要存活的想法,其實就是一種想要活下去的欲望,而這種欲望是我們人類最根本的原動力,也是最根本的需求,因為如果沒有欲望,我們就無法存活下去。
想要存活的欲望又可以再細分出許多不同階層的需求,例如就最基本的層面來說,我們都需要食物與庇護的住所,以及保暖的衣服,沒有這些東西,我們就很難存活。
這些最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以後,我們就會開始想要其他的東西,例如會開始想要追求名聲、追逐金錢,或是想得到別人的尊敬,我們的腦子就會開始想要得到這些東西。而這種追求名聲、追逐金錢的欲念,其實是基本需求以外被加上去的欲念。如果我們對這種額外的欲念上了癮,事情就會開始變得很複雜。
比如說,我們因為喜歡喝酒,結果有了酒癮。跟朋友如果喝酒聚餐,喝到醉醺醺的,這種上癮的時間很短,隔天就會酒醒。但是如果不小心吃下了毒品,整個生活變得非常迷亂,因為毒品的干擾而神智不清,這種上癮就沒有辦法很快恢復。還有一種是非常嚴重的昏醉,我把它稱為對金錢的昏醉。如果我們對金錢昏醉,對金錢上癮,那麼這一輩子我們都會被它所影響,被金錢所制約,逃脫不了被金錢控制的命運。所以人們對於名聲、金錢這類物質的東西很容易上癮,一旦對這些東西產生了貪,你可能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來處理這個上癮,而且會讓你的生活變得很困難。

只是想要快樂
除了食衣住行與金錢名利,其實人類還有另外一種欲求,就是我們都想要追尋快樂。事實上這種對快樂的需求,是一種非常微細的欲望,可以說,想要得到快樂是所有欲求的根源。比方說,如果有一個人他想要去追求財富、名聲,得到別人的尊敬,你去問他,到底追求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處?為何他會拼命想得到這些東西呢?他一定會跟你說,因為他想要變得更快樂。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連動物都懂得趨吉避凶,所以人類想要快樂其實沒有什麼不對。古代有些靈性的大師或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他們時常會訓誡大眾:「哎呀!欲求是不好的東西,應該要捨棄欲求。」但其實這些大師本身也有欲求。這些大師最希望人們來到他的座下聽法,這不就是一種很大的矛盾嗎?
所以,如果我們認真看待欲求,看待這種最原始的根本欲望,就會發現欲望是人跟動物的根本,這種基本的需求不應該是個問題,那麼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呢?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欲求的數量。
比方說有一隻老虎,只有一隻老虎的時候,問題並不大,但如果有一大群老虎,這些老虎對草原上的鹿來說就會是個大問題,因為老虎會吃掉很多鹿。草原生態不會因有幾隻鹿而受到破壞,但是鹿群的數量太多時,牠們會干擾破壞生態,把草都吃光光,對整個環境生態造成衝擊,所以欲求本身不是問題,想要的數量太多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