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幾公斤

NT $ 352


故事景設定在約略在1970~1980年代爸爸在家庭的角色。那個時代台灣的經濟起飛,生活得到改善,也是台灣孩子最孤單的時候。當時台灣大多數的父親都在工廠工作,「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爸爸不在家的時候,媽媽與孩子們總是想處和樂而溫暖;但是一但爸爸回家,就要看那天爸爸的心情了。爸爸在工廠過得開心,回家後的氣氛就像在天堂;如果過得不開心,家裏就處處都是地雷。

在畫風與人物的設計上,捨棄了自己平時擅長的寫實畫風,把人物都卡通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要那麼寫實,一但畫得真實,對自己太沈重,對孩子讀者也會造成壓力。除了水彩之外,用了鉛條、色鉛筆、蠟筆創造一個距離感,回憶的距離感。讓畫家與孩子讀者保持一個距離,以策安全(心理上的)。然後用「爸爸變成熊,而熊跑去的冬眠」來表達,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席。
媽媽的角色馴獸師,安撫爸爸,幫助爸爸與孩子再次認識與陪伴。

身為一個繪本的創作者,最希望的是運用畫面來跟讀者互動,而文字是輔助的。書裡用了很多物件來指涉事件。用啤酒當背景,爸爸用抽著煙的煮熟章魚,章魚是下酒菜,啤酒、章魚和抽煙表示應酬,紅紅的章魚表示爸爸喝醉酒,滿臉通紅的樣子。媽媽安撫著被關在籠子裡面的熊,與逃離熊的孩子,表示媽媽的勇敢與溫柔。最後面用媽媽與熊走在海芋田裡,表示熊慢慢的平靜下來。


故事 角色 啤酒 媽媽 安撫 蠟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