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婆的歡喜生活

NT $ 308


臺灣第一本緬甸語繁中化的短篇小說!
緬甸國家文學獎得主——努努伊・茵瓦,最具代表性作品,
入圍曼氏亞洲文學獎!
深入緬甸底層人民生活細節,窺探緬甸傳統神靈信仰、偽娘神婆不為人知的苦與樂。

神婆雖然生理上是個男性,但心理上卻全然是個女性——真正的女性。
想像女性那樣吃飯、穿衣、生活。
想像女性那樣說話、唱歌、思考。
也想像女性那樣有一個丈夫。


節節衰退的社會經濟,撐起緬甸人民的生活的,
是圍繞著他們的神靈、佛塔,以及人神媒介的神婆⋯⋯

神婆們一整年都在四處跳神,一邊如找自家走失的丈夫那樣,瘋狂找著「德布耶」祭典的施主——這就是神婆的人生目標,這一生如果能夠上神祠舉辦德布耶祭典,胸口的大石才能落地。

無論怎麼打,我始終都是偽娘霸西。
只有自己經歷過,才能明白這些事情。

小時候為了讓偽娘霸西轉變成男人霸西,父母和親戚們誘哄著買給我一大堆長褲、夾克衣、小男生的玩具、手槍等等東西。但我想要的,卻是洋裝、長裙、女生玩過家家的秤、煮飯鍋、炒菜鍋等物品。大人們誘哄不了,就會罵我、打我。但都沒有用。無論怎麼打,我始終都是偽娘霸西。

雖然是個偽娘,但終究還是個男性⋯⋯
「你如果有感情,那為什麼不能和我待在一起?為什麼不能永遠待在一起?」
「你不是女人,你是有著一顆女人心的男人!我也是男人,要怎麼和你一輩子待在一起?你不會明白的。」
我們這些偽娘,總是在提心吊膽地等待這樣的事情到底什麼時候會發生——買來陪伴自己的「丈夫」何時會告訴自己要離開了、想娶老婆了。
我們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被人一腳踢開,然後不論死活地被遺留下來。

★吳曉樂專文推薦——
──讀《神婆的歡喜生活》,方知緬甸信仰人口在佛教之外,還有一繁麗大千世界。

納(Nat),又稱緬甸神靈,在緬甸人生活裡扮演要角,當崩神靈節更是緬甸人中最熱衷的祭祀活動之一。接連數天的儀式,有人尋求慰藉,有人為了商機,也有人貪圖熱鬧。宗教信仰往往是明鏡,鑑映一方水土,透過每個人對神靈低訴的話語,讀者聽見緬甸人民毫不遮掩的心聲。筆鋒一轉,故事的重頭戲──神婆黛西珍粉墨登場,她開宗明義,「神婆的生活,就是不停地繞著地獄這口大鍋的邊緣進行奔跑的生活」,頭銜鑲嵌了神,卻離地獄和業障更近,黛西珍三分張揚七分嬌嗔,娓娓道來「與神同行」的過程,節奏輕快,內容穠麗juicy,很容易讓讀者一晃神就錯過了話語底下隱藉的暗傷:有些人沒有辦法以自己本有的面貌活下去。

在緬甸,跨性別者唯有成為了美容師、時裝設計師或神婆,才能受到社會待見。人們渴望透過黛西珍去討神的歡心,黛西珍透過神成全了自己。神靈節上,性別界線糊散,神婆們如撲簌迷離的兔子,跟警察玩著捉迷藏,而當多數神婆都被抓入拘留所,黛西珍也為了和姐妹作伴,趕緊自投羅網,由此可知神婆們所追求者,無非歸屬二字。黛西珍個性爽辣,若有人喊她娘子,就甜嚷一句相公,但若被稱為人妖,也不跟人家祖宗十八代問好。緬甸以「煎人炒人」代指靈媒如何把人矇得暈頭轉向。黛西珍懂煎懂炒又懂撩,在信眾面前指點江山,卻在愛情摔了大跤。養男人是神婆的傳統,她們是坐在金山銀山等愛的孤兒。身為靈媒,一邊是人的悲喜一邊是神的旨意,黛西珍深諳萬般皆是命;身為偽娘,一半女兒命一半男兒體,黛西珍哀於半點不由人。我屢屢翻憶起作家林佑軒在2010年以跨性別者為主題的〈女兒命〉拿下聯合報文學獎小說組首獎,得獎感言其中一句長存我心,「願天下父母,若孩子氣質、傾向、認同異於凡人,須知那孩子不是妖孽怪殘體,而是珠淚下凡身。」

努努伊茵瓦清楚交代神靈節的經濟模式,自神祠供品到支付給伴奏樂團的辛苦費,劃分井然有序,翔實還原緬甸民生風景;神婆風格各異,江山代有人出,也象徵社會風氣嬗遞,宗教與民間相互形塑彼此身影。努努伊甚至借神婆之口,幽幽分說宗教如何被政權所用,成了精神鴉片,人民飲鴆止渴,活得不知憂患。後續故事著力於黛西珍與小丈夫班紐的糾葛,黛西珍以五百緬幣從貧困婦女手上買下敏敏,兩人年紀間隔三十歲,跟著黛西珍吃好穿美的敏敏,成年以後愛上了歌唱乞討的小女孩班紐。性別與階級,新愁與舊恨,反覆交織,血性勃發,我一度懷疑努努伊預言了緬甸這十幾年來的國勢。後續四篇短篇小說各有看頭,其中〈我是小老虎〉,一名年幼的孩子陰錯陽差地參與了神婆的工作,收穫了豐富的酬勞與吃食,小孩因而讚道,「要我當什麼我就會當什麼。我什麼都會當的,我再也不會覺得丟人了」,此一場景是貫穿全書的隱喻:缺損的制度成為事實,變形就是義務。

緬甸原先是富饒之地,自一九六〇年軍人干政,打亂民生秩序,更引來國際制裁,緬甸人民承受著每況愈下的生活。書中,努努伊以信眾跟神婆的碎語,暗渡緬甸物價飛漲,人民收入停滯不前的浩劫。人事無籌,只能盡信天命,願望不可勝數,更讓人洞然苦海無涯。一九八八年軍政府上台,以鞏固政局為重,欠缺經濟管理的視野,人民承受著紛亂的政策與法規,更被嚴重的貪污腐敗給拖垮,一九九〇年議會選舉,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拿下多數,軍方卻罔視選舉結果,並軟禁了翁山蘇姬軟禁。此書成於一九九四年,努努依專注描繪底層人民的生活,刻寫社會不公,她的作品長期受到軍政府的嚴格審查與控管。二〇一一年,民主改革風雲再起,國際紛紛捎去祝福與援助,萬物乍看有了生機,可惜二〇二一年初,翁山蘇姬與軍方談判破裂,全球為了Covid-19而人心惶惶,緬甸人民同時也籠罩在獨裁陰霾,他們發動了一系列公民不服從運動,許多民眾在鎮壓中喪失了性命。此時此刻,烽火仍未有一瞬消停,《神婆的歡喜生活》是朵怒放的自由之花:有人以寫作進行反抗,願我們還之以注目。


★各界名人,一致推薦★

雖然書名是「歡喜生活」,不過書中每個角色都挺苦的:有錢有有錢的苦,沒錢有沒錢的苦,求之不可得的情愛之苦,望不見盡頭的生活之苦。如同主角自述:「神婆的生活,就是不停地繞著地獄這口大鍋的邊緣進行奔跑的生活。」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在軍政府極權統治之下,緬甸人民的生活長期處於艱難的困境,在充滿無能為力的生活中,宗教信仰與神靈信仰是人們心靈與精神的寄託。
而在諸多無奈的生活之中,生於相對傳統保守的緬甸跨性別者又更顯得艱辛,充滿束縛。書中主角黛西珍透過神婆的身份,尋找能夠自在地做自己的空間。
身而為人,我們都渴望自由、渴望被愛。但身在充滿禁錮的時代,人們在追尋愛情的同時,更努力尋找能呼吸到「自由」的縫隙,哪怕只是片刻瞬間。
楊萬利|鳴個喇叭緬甸街共同創辦人

《神婆的歡喜生活》是以緬甸曼德勒北部唐邦的神靈節(NatPwe)為背景寫成。神靈節中文文獻沒有太多資料,而風傳媒與東森新聞引用美國CNN報導,描繪那是少數緬甸LGBTQ族群能隨心所欲生活的時刻:或許是一種外人戴上濾鏡的視角,也可能採訪時間和篇幅的限制,讓讀者僅能窺探到緬甸LGBTQ族群的單一面向。
本書作者NuNuYi的書寫彷彿一位攝影師般,讓人從他的文字裡讀到一幕幕神靈節的場景,那是一個信仰產業裡的芸芸眾生相,願望有沒有實現卻不是作者在意的事了。
陳翰堂|壹零玖伍文史工作室研究員

許多人說緬甸人民的純樸歸因於他們對佛教的虔誠崇拜,但是沒有提到的是讓緬甸宗教獨樹一格的神靈崇拜,成就了緬甸與週邊佛教國家不同的信仰特色。藉著努努伊的鏡頭,可以看見這些負責與神靈溝通的神婆的跨性別/同性戀者,如何在在保守與壓迫的社會中鑿出「做自己」的空間,同時一窺1980/90年代緬甸人民的社經環境。
這本小說沒有一般人看到緬甸就聯想到的複雜政治與戰亂,但刻畫出的文化與生活樣貌一樣是緬甸之所以為緬甸最真實的元素。
劉忠恩|前駐仰光緬甸英文媒體記者

★口碑好評・一致推薦★
房慧真|報導文學作家
林佑軒|作家
阿 潑|文字工作者
高嘉謙|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張貴興|知名作家
盛浩偉|作家
陳 雪|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陳雨航|作家
壹零玖伍文史工作室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MingalarparCultureStudio
劉忠恩|前駐仰光緬甸英文媒體記者
劉梓潔|作家


LGBTQ 台灣大學 LG 經濟 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