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夠幸運,可能一輩子都不用找上警察;也可能一輩子不會需要請消防隊員幫忙。
可是你每天都少不了清潔隊員。
但他們卻是城市裡的隱形人,不引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甚至被徹底忽視。
一位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清潔隊員,帶我們看見城市中這群總是被忽視的街頭隱形人
每個人、每天,無時無刻,都在製造垃圾。人們怎麼生活,就會出現怎樣的垃圾,垃圾可說是人類文明的縮影。此外,垃圾還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子(不丟怎麼買新的?),是都市公衛的重要議題(垃圾放太久會孳生害蟲,引發傳染病),更是都市規畫的重要環節(越大的城市就會有越多的垃圾,這些垃圾該往哪丟?)。但一般人卻很少關心自己製造出的垃圾,更不在意處理垃圾的人。
羅蘋‧奈格爾從小就對垃圾有興趣,成為人類學家後,她開始以此為研究主題,關注幫城市清理垃圾的這群人。一開始,她跟在垃圾車後面,企圖深入了解處理垃圾所需的人力成本和勞動條件;但後來她發現這樣不夠。清潔隊員究竟需要哪些能力?為什麼他們沒有獲得應有的讚揚?是什麼讓人們對清潔隊員視而不見?以及,這份工作究竟有多危險?
她決定加入他們,成為紐約清潔隊員!她跟各層級的清潔隊員一起工作,學著開垃圾車、掃街車;沿路清路邊的垃圾桶,也定點收拾家戶丟出來的垃圾。她實際體驗身陷垃圾堆那種巨大襲來的臭味、日復一日勞動引發的身體酸痛(當然也習得運用肌肉的技巧)、人們對清潔隊員的無視或善意,以及清潔隊員微小而創意的抵抗。身為高度陽剛場域的少數女性,奈格爾當然也觀察其中的性別議題。
在《街頭隱形人》中,奈格爾記述了這批遭人忽視、不受歡迎的清潔大軍,爬梳幾百年來的紐約垃圾史。但這不只是一個關於垃圾和清潔隊的故事。它透過垃圾和清潔隊彰顯當代社會文化的運作,以及人在此處境中的行動。書中提到了經濟,垃圾反映資本主義永無止境生產的邏輯,但清潔隊員也從中尋寶,創造自己的禮物經濟;提到了政治,清潔隊如何透過簽到表、工作卡、清收垃圾目標重量、儀容規範、升遷制度來控管隊員,但隊員也會透過怠工、發臉文,或是組互助社團等方式回應或抵抗。當然也提到了性別,紐約市清潔局一直到1986年才首次任用女隊員,奈格爾參加的清潔隊駕訓班,班上的性別比例是77比2;更別提男性隊員對其能力的質疑,還有衣櫃上的裸女圖以及無處不在的粗俗言語。
社會學中有所謂的「未被標誌」(unmarked)概念,清潔隊員無疑就是一群「未被標誌者」。被標誌的現象能獲得大眾關注,也常被用來說明整體現實,但是如果只認出被標誌的現象,將有可能曲解世界;重要的真相往往存在於未被標誌和沒被看見的現象中。人類學家奈格爾透過田野,並將田野材料轉化成讓人感同身受的人物和故事,讓我們「看見」這群總是被忽視的隱形人。
※本書初版為左岸文化《垃圾天使:清潔隊裡的人類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