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歷史的舞台上,金門是彈丸之島,往往卻因時代的動亂或戰爭,才慢慢會浮現蹤影,勾勒出一些歷史人文的痕跡。
一衣帶水的金廈海域和橫渡汪洋的台灣海峽,是金門的東西航向。從1949年起,政治立場強制畫開金門人的生命航線,決裂的溝縫,拉起生死一瞬間的戰爭烽火線。不論跨越地域與國度認同的標籤,我們別無選擇的坐看兩岸的情勢,無法決定自己的命盤,始終壟罩在海峽兩岸的政治風雲對峙、談判、詭變之下,時間超過70年之久。
金門先民曾經說:「東洋無水,過西洋。」自童年時起就明白這個道理,即使出生在金門,島嶼資源有限或政治不安因素,長大後都要面臨離鄉謀生發展的選擇。筆者1980年高中畢業離開金門,赴台灣求學就業,25歲前行走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以「知行合一」的求學精神,實際考察各地的民俗風情。1994年到大陸探親,感受同樣的鄉音鄉情,接觸更多旅居海外的金門人。1995年返鄉定居,持續向來寫作的習慣,往返台海、金廈兩岸之間,追溯考證金門歷史文化的根源及發展,同時關注當今社會人文的變遷問題,除專題研究著作外,也將個人文史調查研究及探索思維觀點,長期發表在雜誌期刊、報紙上。
集結成書,希望找回金門歷史文化的自己與自信。
本書以金門在地的歷史文化調查研究為核心,梳理金門人往外發展的脈絡課題,有歷史文獻、民間古文書、考古文物、老照片等資料作為考證依據,深度採訪當地和海外金門人,書寫出多元化的金門人文歷史風貌,同時針對當代金門社會的人文環境變遷,作即時的文字、影像紀錄保留,讓歷史文化的傳承精神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