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制度,才能真的讓人在工作中獲得自由?
怎樣的制度,讓國家可以在快速變遷的世界,
保持產業競爭力,同時維持平等?
怎樣的制度,能夠利用資本主義,來逐漸實現進步價值?
凱薩琳.瑟倫(KathleenThelen)針對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演化,跨國比較政治經濟,
分析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西方三種資本主義:
自由放任式——如美國,獨厚資方,工作風險由個人自行承擔
協商式——如歐陸德國,照顧核心製造業的利益,犧牲服務業的工作者,形成貴族工會與邊緣勞工的兩極分化
平等式——如北歐丹麥,國家大力投資個人與家庭,協助青年與婦女取得好工作
並且進一步的探討,人類對於公平正義的渴望,該如何有效結合市場經濟的優越性?
***
現下這個時代,新自由主義的浪潮無法抵擋,每個人都得擔心工作被別國的人用更低的價格搶走;父母一輩穩定的鐵飯碗愈來愈少,低薪的外包和兼職、不穩定的斜槓和接案,都成為如今的就業常態;即便有專業能力可以賺取高薪,面對不斷變化的就業需求也很難無往不利。當眾人不再圍繞圓桌平等相談,自然也就難有團結與共的心思。
這些都是美國,還有學習美國的台灣所遭遇的困境。
雖然工作的選擇變得自由了,但有多少工作能讓人安心生活呢?「人人上大學」的願景允許大家自由探索,但萬一失敗或是走錯了路,和「一試定終身」又有多少差別?探索職涯的時間太久,會不會就此淘汰出局?
📚
本書作者凱薩琳.瑟倫爬梳美國、德國、丹麥、瑞典、荷蘭五個國家的歷史和制度,帶我們看見各國如何面對經濟彈性化的潮流:
➤美國撒手不再管制市場,隨人在焱焱日頭下自顧性命;
➤德國和瑞典堅守既有的安定體制,慢慢付出社會走向二元對立的代價;
➤丹麥和荷蘭則擺脫對過去好日子的留戀,發展出一套讓企業得到彈性、勞工擁有保障的新制度。
在凱薩琳.瑟倫的筆下,我們看見一個平等而團結的社會。
這樣的社會除了滿足產業需求,更重視每個人對生涯的想像。教育是為了培養「帶著走的能力」,系統提供個人不同工作所需專業技能的終身學習資源與管道。沒有人需要擔心選錯科系,因為社會隨時準備著幫人回歸不斷變化的職場。兼職也不是廉價的補充人力,而是福利相當的工作夥伴。
這本書將揭示,從上世紀初即致力實踐人人平等的北歐資本主義,如何戰勝全球化,
以創新永續、福利國家模式,在時代浪頭上發光發熱。
這不是空想的烏托邦,而是人們面對挑戰、共同建立的合作體制。事實上,形塑資本主義面貌的,始終是共同體政治下的社會核心價值。市場經濟如同一匹烈馬,究竟是奔向善或惡的境地,端視我們決定讓它為誰服務。
◢專文推薦、導讀◤
吳啓禎(經民連智庫經濟組召集人)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共好推薦◤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呂建德(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考試院保訓會政務副主委)
林秀幸(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經濟民主連合會長)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林敏聰(臺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科技部政務次長)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富察(八旗文化總編輯)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本書與作者獲獎紀錄§
◆美國政治學會《公共政策研究重大貢獻獎》(AaronWildavskyEnduringContributionAward,2019)
◇德國柏林公共治理學院(HertieSchool)《學術研究具有重大公共政策意涵年度卓越獎》(MichaelEndresResearchAward,2019)
◆美國社會學會(ASA)《比較歷史社會研究年度最佳書獎》(TheBarringtonMooreBookPrize,2015)
◇歐洲政治研究學會(ECPR)《比較研究年度最佳書獎》(MatteiDoganFoundationPrize,2006)
◆美國政治學會《年度最佳著作獎》(WoodrowWilsonFoundationAwardoftheAPSA,2005)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年度最佳研究獎》(MaxPlanckResearchAward,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