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NT $ 442


※全美超人氣教養專家、心理學博士蘿拉‧馬克罕,繼《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之後,再度出手拯救深陷家庭戰場的父母!
※重新思考「分享」、「規矩」、「懲罰」、「獎勵」、「衝突」等教養觀,以同理心與孩子們重新連結!
※著重情緒智商的培養,真正的教養遠見是「不只停止爭吵,更讓孩子們成為終身扶持的摯友」!

★超人氣教養專家、心理學博士蘿拉‧馬克罕對於親子教養的終極遠見:不只要停止爭吵,更要孩子們成為終身扶持的摯友!
★美國亞馬遜書店「情緒與心理健康」、「解決家庭衝突類」暢銷書

小孩吵架後,叫他們道歉反而讓狀況更糟?
要求孩子分享、輪流,竟會加劇手足衝突?
懲罰會延緩同理心的發展,讓孩子更難帶?

其實,孩子吵架,天經地義,因為他們在爭奪生存資源!
手足是我們誕生後遇到的第一個朋友/敵人,而這份感情可能延續一生。提倡「平和教養觀」、「情緒對焦」的蘿拉博士主張,父母需先療癒自己、練出高EQ,跟每個孩子建立緊密的感情,重新思考「懲罰」、「規矩」、「獎勵」、「分享」的意義,才能在孩子爭吵時引導他們表達自己、尊重別人感受,進而協商出兩全其美的做法。
如此,孩子們才會從冤仇人變好朋友,而且這份溝通智慧會跟著孩子一生,在職場、婚姻、友情中更加出色發光。

本書特色
•如何成為「平和的父母」?
1.花心思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2.與每個孩子各別建立深厚的連結,3.提供指導而非控制孩子。

•面對家庭戰場不害怕,一一拆解手足炸彈:當孩子說他恨弟弟妹妹/應該懲罰有攻擊性的孩子嗎?/為什麼須透過「衝突」來學習人際關係?/如何讚賞每個孩子,而不激起競爭?/當同理不奏效,該怎麼辦?/什麼時候父母該介入手足衝突?/為什麼不應強迫孩子道歉?/為什麼不應規定孩子分享?…

•當你準備生第二胎,如何才能讓老大有安全感,歡迎弟妹的到來?
該如何跟孩子談即將出生的寶寶?/當大孩子出現退化行為怎麼辦?/一開始便培養良好手足關係的九個祕訣/當寶寶進入學步期,十個維持家庭和諧的祕訣…

以情緒對焦解決手足衝突的範例
★重新思考「道歉」:
「你弄傷妹妹了!跟妹妹道歉,立刻!」→(X)
「我知道你對妹妹很不高興,但你這樣打她會讓她很受傷,因為她很愛你。你覺得可以做點什麼,讓妹妹覺得跟你在一起很安心?」→(O)

★重新思考「輪流」:
「你玩太久了,玩具拿來!輪到弟弟了!」→(X)
「你跟弟弟約定好的時間到了,把玩具給弟弟,該輪到他囉。」→(O)

★引導孩子說出心中感受,取代懲罰:
「弟弟那麼小,怎麼可以打他!你也要嚐嚐被打的滋味嗎?」→(X)
「你好生氣,用講的告訴弟弟,為什麼你這麼生氣。但是不可以打人。」→(O)

蘿拉博士的提醒
•如果父母與每個小孩都感情親密,孩子們也會比較親近;如果親子間關係緊張、經常懲罰,小孩之間也較常攻擊爭吵。
•教給孩子情緒管理和解決衝突的技能,讓他們學會自行解決紛爭。
•幫助孩子培養緊密的終身手足情感,這對他們成年後維持健康友誼、工作關係以及建立家庭大有幫助。

蘿拉博士再度從「情感連結」出發,幫助爸媽平穩自身情緒、耐心地去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協助孩子表達感受。
書裡舉了許多例子引導爸媽平穩地介入孩子的衝突,譬如同理之後呼應孩子的渴望、或是設定限制。讓孩子們在爸媽的陪伴之下一起降溫,進入回想並且真正學會聆聽彼此,解決紛爭,增強溫暖的連結。
這本書再次讓我們明白愛是不害怕面對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在孩子最需要時與他們同在!——孫明儀(社工師.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余琬儒(魚丸醫師)∣小兒科醫師.粉專「魚丸醫師的媽媽經」
尚瑞君∣專欄作家
孫明儀∣社工師.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顧問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郭葉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
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臨床心理師
曾國俊∣道禾教育基金會,實驗中小學、幼兒園、托嬰中心創辦人
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駱郁芬∣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國內外讚譽推薦

這本書傳遞希望、也提供協助,蘿拉.馬克罕(LauraMarkham)睿智地將尊重、敏銳、設立限制的方法,應用在手足之間的動力上,書中呈現一些真實情境,描繪父母如何將衝突轉化為培養能力的契機,並將父母的擔憂化為有意義的介入,這本書巧妙地指導父母,如何重視每位小孩的個別經驗、設立限制、減少衝突,並協助孩子發展出終生受用的能力。——蒂娜.佩恩.布萊森(TinaPayneBryson)博士,《教孩子與情緒做朋友》(TheWhole-BrainChild)與《教養,從與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No-DramaDiscipline)共同作者

父母們需要各方面的協助,才得以成為心目中理想的父母,也才能運用一些技巧來影響孩子、使孩子成為好市民。蘿拉博士的書中充滿著這樣的資源,也呈現許多真實案例,既實用、發人深省又鼓舞人心。在我養育小孩的階段,如果能閱讀到這本書,幫助一定很大!——珍.奈爾森(JaneNelsen)博士,正向教養系列叢書作者與共同作者

終於,有一本解答手足競爭相關問題的書問世了!在這本啟發人心的書中,蘿拉博士立基於科學研究,提供許多機智的策略,所有父母皆可藉此協助孩子透過同理、正念與平靜,來解決彼此間的衝突,是一本新手父母必讀的實用書籍!——喜法莉.薩貝瑞(ShefaliTsabary)博士,《覺醒父母》(TheConsciousParent),《失控》(OutofControl)作者

多一個小孩加入家庭,製造了前所未見的挑戰,蘿拉博士告訴父母們如何避免手足關係中常見的問題,以及如何傳達他們對彼此的愛,即便在有壓力的情境下亦然,讓孩子真正感到被支持。打開這本書,你將得到許多淺顯易懂、有智慧、可行的做法,並協助父母與孩子能互相尊重。——派蒂.懷普芙勒(PattyWipfler),育兒網站「手牽手,齊教養」(HandinHandParenting)創辦人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以別具風格、正向而尊敬的語調,運用許多情境、實例為父母提供指引,對擁有多個孩子的父母來說,本書是必要的工具。馬克罕博士的同理法則,對父母來說是激勵人心、對小孩來說則是釋放!——麗莎.帕克(LysaParker)與芭芭拉.妮可森(BarbaraNicholson),依附教養國際協會(AttachmentParentingInternational)創辦人,《親密育兒》(AttachedattheHeart)作者

身為哥哥姊姊的孩子們有福了!這本書無疑是一幅家庭藍圖,呈現如何將孩子之間的爭吵轉化為手足合作,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擁有溫暖而互相照料的手足關係,閱讀本書,你的家庭便可以加入這三分之一的幸福行列!——希瑟.舒梅克(HeatherShumaker),《小孩可以不分享》(It’sOKayNottoShare)的作者

這是一本寫給擁有多個小孩的父母的傑出書籍!馬克罕博士描繪許多常見的手足議題,並提供許多明智的解決方法,為家庭帶來和平、也促進健康的手足關係。這本書是我的教養指南。——瑞貝卡.因斯(RebeccaEanes),《永恆的連結:透過正向教養建立家庭連結》(LastingBonds:BuildingConnectedFamiliesThroughPositiveParenting)作者

不論你剛開始考慮生第二胎,或是你早已被小孩們的爭吵不休搞得天翻地覆,這本書是為你所寫!書中充滿大量的智慧、同理心、實用的好點子,令我驚歎。智慧表現在作者溫和地建議我們,如果想為孩子的手足關係進行有意義的改變,要從自身做起。同理心表現在馬克罕博士理解家中每個成員的角色,包含既生氣又擔憂的父母。書中提供的點子不僅相當實用,更是趣味十足,會讓人笑得合不攏嘴,當你嘗試去做,也將逗得大家笑哈哈,這不就能改變小孩的鬥嘴或打架了嗎?——勞倫斯.寇漢(LawrenceJ.Cohen)博士,《遊戲力》(PlayfulParenting)作者

身為教養教練,我深知手足爭執會讓父母多麼揪心,馬克罕博士的策略就是設計來幫忙現代父母,創造更和平的家庭生活,以及更鞏固的手足關係。——愛咪.麥克瑞蒂(AmyMcCready),「正向教養解方」(PositiveParentingSolutions)課程創辦人,《再說一次就聽懂》(IfIHavetoTellYouOneMoreTime)與《屁孩是種病》(The“Me,Me,Me“Epidemic)作者

這本書陪伴父母解決小孩手足關係的難題,即便是面對非常激烈的小孩亦然,破除一些特定做法,不會讓父母感到罪惡或負荷不來。的確是很棒的資源,提供父母在衝突當下得以協助小孩的工具,更能幫忙我們教導小孩如何當個友愛而值得尊敬的手足,我們知道他們做得到的。——吉娜.奧舍(GinaOsher),《雙胞胎教練》(TheTwinCoach)作者

如果你不只有一個小孩,這本書是為你寫的。蘿拉從如何、以及何時告訴孩子懷孕的消息,並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協助你在小孩的生活中慢慢為良好的手足關係奠定基礎。我極力推薦這本書!——蘇珊.內森(SusanNason)牧師,育兒教育家

馬克罕博士所舉的案例以及以指導為基礎的方法,讓父母們恢復對養育手足的信心……這本書讓我們再度相信,只要用對方法、盡我們所能,包括自我調節、維持連結與提供指導,便能打造更快樂、更和平的家庭。——南希.帕普林斯基(NancyPeplinsky),「媽媽一把罩」(HolisticMomsNetwork)網站創辦人兼執行長

擁有一個小孩,你成為父母;擁有兩個小孩,你便成為調停人。——大衛.佛羅斯特(DavidFrost),英國著名時事評論員、電視節目主持人、作家、記者

在你教導小孩傾聽、指認出問題所在、表達他們的感受、想出解決方法、找到彼此的共識之前,你自己必須先學會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蘿拉.戴維斯(LauraDavis)與雅妮絲.凱瑟(JanisKeyser),著有《成為你想當的父母》(BecomingtheParentYouWantToBe)

你的意思是小嬰兒可能是個男孩?可是我就是你的男孩呀,不過應該沒關係……反正我們隨時可以把他送回去,對吧?——作者的三歲兒子


戴維斯 博士 衝突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