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理論中的傷痛或裂痕,好像在淨海法師的心裡找不到蹤跡。他對生老病死似乎已經看淡,也只是泰然地說「看淡,挨過,接受」,對於毀譽臧否也同樣笑著說:「自己不完美,何必要求別人完美。」
老一輩的出家眾,和當代年輕有為的出家眾比起來,有些說不出來的不同,好像在眼界與胸懷有些不一樣,但是很難用語言清楚表達出來。很多事情的確需要大時代和長時間的慢慢磨鍊,磨成「不扎人」的修行工夫。
淨海法師的磨難和挫折真的很多很多。而他回顧過去滄桑時所用的語調卻很平淡輕鬆:「不如意,過去了,就算了。吃虧,就算了。」絲毫看不到太多錐心刺骨的傷痕。
遇到很害怕的未知和可能影響一生的決斷,淨海法師卻很簡單地說他內心的決定過程:「先走了,再說。該堅持就堅持,一旦放棄,就放棄一切,也不能回頭。」然而,當能夠安安穩穩地建寺,做佛事,安居故土,平順度日時他卻說:「不要怕難。一個太愛護自己的人,很容易變得嬌養柔弱,什麼事都不想進取去做。」
屢受病苦和死神擦肩而過的他,卻舉重若輕地說:「病,免不了;不接受也要接受,乾脆就不管它。」而當被問及,這一生最難忘的事,法師沉吟片刻說道:「我這一生中沒有過不去的事!」就這樣一語簡單帶過。
訪談之中,再難再苦的時候,也說忍耐接受;再靦腆之事,也光明磊落據實以告。常常說到極處,也跟著大家拍掌大笑,赤子之心自然流露。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處在高低安危,生死榮辱,還是保持始終如一的老實。
世間的人格特質本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不是人人完全認同滿意。淨海法師的「老實」也許並不代表完美,「處下」不一定可以放諸四海皆準,「不爭」也不見得是處世待人的絕對真理;但法師曲折生平和別於僧德緇素的平淡老實風格,的確可以提供面對人生的另一種參考角度。
【成長歲月】童年、出家
【時代考驗】從軍赴臺、親近慈航法師
【深入法海】泰國留學、日本留學
【開拓淨土】美國弘法
【退而不休】安然面對病痛、著作定稿、預立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