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圖,懂世界:【方輿】世界地圖叢書最新力作
▁▃▅▇造成一個地球,幾個世界的全球化,到底是什麼?▇▅▃▁
收錄近90張具高度解說性的地圖與圖表,方便讀者一目了然掌握全球化現象,主要內容包括:
●全球化歷史回顧
●新世界生產體系
●世界的問題與挑戰
武漢肺炎肆虐,了解全球化就能知道它為什麼成為全球性傳染病、又會對世界政治經濟帶來甚麼衝擊。本書是您宏觀認識世界的最佳工具!
本書區分四個部分,包含約九十張地圖,再附帶相關圖表。其目標是讓讀者能夠把握、分析及理解世界。因此,我們決定豐富理解的框架:諸如地緣史、社會、人口、地緣政治、地緣戰略、地緣文化及地緣環境等方面的框架。在這些框架下,我們進一步找出那些我們認為最合宜、最切題的指標,來提供一幅可能的世界視野。這些框架的比較及交叉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清楚,特別是透過將現象、過程及參與者作用等方面加以空間化和地域化的方式。藉著將全球化呈現在地圖上,本書將一個動態、可理解並且是在各種短、中、長不同距離尺度的過程持續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系統在讀者眼前攤開。
◥◥全球化不是﹒﹒﹒﹒﹒﹒全球化無法......◣◣
自1990年代以來,全球化這個概念已經廣泛地流行在所有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中。
有時甚至被當成一種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總體,如同一位被視為可以解釋一切、甚至可以合理化一切的天降之神(deusexmachina)而發揮著作用。值得慶幸的是,對於理解當代世界,此一高度具地理本質的概念被認為具有操作性(opératoire)。然而,有必要解構一些神話,尤其是在全球這個尺度上受到高估並被濫用的方面。
●全球化無法被化約到全球這個單一的尺度
諸如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或1990-2000年的美國等最強大的國家、甚至是規模最大的企業,全世界沒有哪個參與者(acteur)能夠統治整個世界。因為它實在過於龐大、多樣及矛盾,以至於無法被馴服。因此,有必要強調在全球尺度之外其他尺度間嵌合(emboîtements)的重要性,包含本地(local)、地區(région)、國家和次洲(sous-continent)或大陸等尺度。沒有任何尺度是邊緣的(參照肯亞的玫瑰花產業)。每個尺度在一種特定的模式下對於地域的建構產生作用,每個地域因此是不同尺度互動的結果。
●全球化既不是自動的也不是機械式的
正如帝國、去殖民化或針對全球化內容及導向的意識形態與政治的對抗之歷程所表明的那樣,它是一個動態、不穩定和衝突的建構;它是力量關係(rapportsdeforces)的結果(參照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當今出現在西方國家中關於「去全球化」的辯論,首先反映出的是關於相對南方國家的崛起西方霸權能力實際消退的意識。表面上看來很弔詭的是,正當華盛頓與川普總統執拗在反對態度中的時候,卻是中國及北京政府在國際場合上以全球化的新頌揚者自居。
●全球化並不取消歷史、時間或具體記憶
正如地緣史、世界史或連結史(histoireconnectée)所強調的那樣,全球化是一個歷經千年的地緣史過程。法國在學校教育、有時甚至是在大學教育中讓歷史與地理二者緊密交織,這一點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全球都獨樹一幟。當這樣的組合被證明在理解全球化的工作上卓有助益的時候,我們只能為此感到慶幸。我們越是販賣今日或明日世界的速度、即時性及超移動性(ultramobilité),我們就越有必要求助於地緣史來保持批判的距離。地球是一張「不斷重複書寫塗抹的紙」(palimpseste),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來研究。這就是何以當情況允許時,我們努力在地域研究中,透過若干史實或重要日期的提示,將地緣史的向度加在這些地域上頭。
●全球化並不取消空間或距離
人類生活在劃分為24個時區的地球上,因此人類社會並不過著相同的時刻。地球組織成南半球、北半球,並有著相反的季節。70%的面積受海洋覆蓋。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它的空間充滿了差異。只需要一場危機(如蘇伊士危機及1967-1975年間的運河封鎖,迫使船隻必須繞道非洲)、一次導致在遼闊空域禁航的火山爆發(2010年4月爆發的冰島埃亞菲約爾火山)或是一條中斷的海底電纜,便足以提醒我們那些補給著經濟及社會的物流系統在技術層面上多麼脆弱。距離所造成的巨大限制依舊存在,絕非被泯除。別忘了,全世界仍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住在開發中國家,由於缺乏適當或付得起的交通系統,在日常移動上仍繼續仰賴著雙腳。
●全球化不會取消地域
最後,全球化過程遠非讓地球趨於一致,相反地,它立足於對空間及地域差異(在各洲大區塊間、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有系統的高度利用。在海水浴場旅遊中,峇里島、法國的勒格羅迪魯瓦(LeGrau-du-Roi)或佛羅里達州的海灘幾乎沒有共通之處,而全球石油市場依然由五到六個大陸市場(marchéscontinentaux)所組成:波斯灣產的阿拉伯輕質原油(arabianlight)不同於北海所生產的布倫特原油。從倫敦金融城(City)到新加坡、從鹿特丹到阿布達比,地域的動力呈現出特定的軌跡。同樣地,諾克少(Nouakchott)也不是杜拜。在一個各地以不同方式被整合入全球化過程的世界空間中,依存關係與層級架構建立起一些「中心」(centres)、「外圍」(périphéries)及「邊地」(mar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