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抗唐帝國軍隊的河北人,被消音達千年之久,
成了「沒有歷史的人」。
面對帝國百年來的文攻武嚇,河北人是怎麼挺過來的?◆安史之亂後,分裂的帝國江山
唐朝安祿山領軍譁變,殺向洛陽和長安、皇帝出逃。從此,帝國軍與安祿山軍周旋了八年。安祿山死後,安軍換了三位頭領,仍與唐軍互打不已。但雙方攻守易勢,安軍主力從河南退守河北,忙了八年只獲得帝國十餘道行政區中的河北道。而唐軍也制服不了安軍,形成僵局。最後唐方主動罷兵,並撤離河北,河北從此成為安祿山死後餘生部眾的勢力範圍。同時,八年戰爭期間,有兩塊唐土也落到安軍部眾之手:一塊是今日的山東省,另一塊是今日河南省西南部的蔡州一帶,當時稱作「淮西地」。於是乎,內戰後的帝國,有三處地方管治不了。特別是河北這一塊,成為亂後七位皇帝的夢魘所在,亟思光復。
◆河北自治體制的「河朔故事」此後的唐廷與河北三鎮,就處在一種關係不穩又曖昧的狀態。唐廷視河北為失地,而河北諸強人們則以河北主人自任,將這塊地盤視為八年內戰的戰利品,府主可以傳之子孫,唐廷只能被迫保證河朔子孫世襲帥職的特權。這無疑是河北自治體制,用當時的術語叫「河朔故事」,成了政治文化慣例。「河朔故事」下的自治體制,除了指河北人自行選帥之外,還意味著自行募兵、賦稅,以及命官之權,獨立於唐廷之外,唐廷不得干預。
◆醜化河北人的「帝國文化工程師」唐中晚期的河北人,在政治上採取抵抗唐廷的立場,而橫遭兩京士大夫的醜化,甚至污名化,讓忠於帝國的人對反抗者心生反感,而煽起一股以軍事解決反抗者的鷹派風潮。再加上寫史的權力操縱在唐代兩京士大夫及其後代心儀者手中,於是兩京士大夫對河北人的歧視意見被後代史家當事實看待,因而被消音長達一千二百年之久。本書稱這批粉飾、醜化又試圖馴化河北人的志工隊伍為「帝國文化工程師」。這些文化菁英旨在形塑河北人作為異族的集體形象,並在有裂縫的社會中製造內部敵人,然後在應付失據後又不負責任地一哄而散,如韓愈、元稹、劉禹錫、杜牧,以及權德輿等人。
作者以新文化史的素養,以出土的石碑史料為依據,講述唐河攻守雙方拉鋸的過程,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場軍事與文化衝突。在帝國百年的文攻武嚇下,仍無法瓦解河北人抵抗帝國的意志,並重現這段消失千年的歷史。故事就從雙方傷亡最慘烈的七八三年「薊城戰雲布、萬戶釘棺聲」拉開序幕……
本書特色◎本書原名《飛燕驚龍記: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歷史的人》,此為全新修訂版。◎沈睡千年的河北人,他們在強權底下的生活、情感與鬥魂,在史家筆下一一甦醒呈現。
◎歷史循環不已,唐帝國的文化菁英為帝國粉飾,並且想方設法打壓河北人、使之消音,於今豈非相當雷同?
帝國
皇帝
故事
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