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幸福的距離,究竟還有多遠?
當生命遇到難解的習題,
法律往往是避開人生地雷的最適選項。這是本雙方關係出現分歧後,能獲得最舒適結果的打氣之書。
也是現代人的生活樣貌和必須深思與面對的課題,
越可以健康以對,就越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活出更好的生活。
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和另一半、同儕在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長大,
日子久了,漸漸因為價值觀不同,多有摩擦;
或僅是因為一些瑣碎小事積累,而產生了矛盾。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和同伴、愛人漸行漸遠?
走到「關係不好」這一步?
失去不代表失敗,唯有解開綑綁的羈絆,
才能走過生命中的毎道關卡
親子關係——把時間的維度拉長看,別只求一時的勝負孩子就像一張飛在天際的風箏,父母兩人就像分別拉著同一張風箏的兩條線,當你握緊手中的那條線的同時,是否也別去剪斷對方手上的一條線?
兩性關係——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不快樂的婚姻才是兩個人的寂寞,比一個人的孤單要更折磨!愛情寧缺勿濫,婚姻更是如此。當愛走到盡頭,是否有辦法在結束時,儘可能無痛地走完。
人際關係——最可怕的不是拳腳,是有意的排擠與忽視不論情場或職場,任何團體都宛如「縮小版社會」,大家競爭著「地位」,踩著別人往上爬。身處其中要學會如何自我保護,而非放棄希望。
為你打氣推薦──尤美女立法委員
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林秋芬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秘書長/資深諮商心理師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鄧學仁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教授、台灣家事法學會理事長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楊雅晴作家
【推薦序】──(尤美女立法委員)
陪伴你我走過生命中的每個關卡
推動性別平權運動三十年,我由性別盲覺醒,看見每個悲傷案件背後千百個不平等悲劇的縮影,是父權文化、法律制度對女性朋友、同志族群的壓迫。
所以,我一路推動了性別工作平等法、民法親屬篇修正、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同性婚姻法案。期待透過立法以及法案推動過程中與大眾的對話,讓社會逐漸接受平等與權利保障的觀念。
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移風易俗亦非一朝一夕,法律上平等了,不等於現實生活中就萬事太平,從每日社會新聞當中,仍可發現父權與傳統觀念持續在私領域中作用與發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辨識壓迫、化解衝突、實踐平等,除了知識,更需要溫柔與智慧的策略方法。
協助無數婦女走過離婚官司,感觸最深的是:對於夫妻間的紛爭,法律所能解決的終究有限,只是終止雙方在法律上的關係而已。而在婚姻中夫妻因為對彼此期待不同、相處上摩擦所生不甘與失落的情緒,並不會因為離婚而煙消雲散。沒有妥善處理,即使法律關係終止,仍會不斷引發新的衝突與訴訟(例如:不願給付扶養費、不願讓子女與對方會面交往、聲請改定親權等等),持續累積雙方的怨忿與不滿。
要擺脫上述的惡性循環,唯有找到自我、看清楚自己在關係中的定位,重新調整關係經營的重心與目標。這也是為何,擔任家事律師期間,我始終認為需要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培力婦女的主體性,重視溝通與調解,協助婦女長出正確看待關係與調整關係的能力。
本書以親子關係、婚姻關係、人際關係等不同人生階段所面臨的生命關卡為主軸,楊律師將承辦家事事件的豐富經驗、感觸轉化為淺顯易懂、深入人心的故事,犀利地刻畫出父權文化、刻板印象如何影響了人們對婚姻家庭的期待、實踐與衝突。每段生命故事之末輔以法律分析、實務見解、跨學科知識,以及關係經營的撇步與處世哲學,引導讀者思考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閱讀此書,無論是尋求指引還是回味人生,他會是我們的友人、導師、律師,陪伴著我們走過生命中的每個關卡。
──(林秋芬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秘書長/資深諮商心理師)
時間會給你答案在家事紛爭領域工作十多年的我,協助過無數高衝突、離異的父母及孩子,見父母處於關係聚散離合所帶來的失落、憤怒、不甘願等龐雜、自己都理不清的情緒中,這些累積成內在破壞性力量,有時更隱微牽動著父母於婚姻、親權、子女會面的協商。
專業資源如何幫助父母能稍停下來、喘口氣看看自己怎麼了,是需要時間、心理成本的投入,需要各方條件的促成,短時間內讓父母稍微恢復一下能力,低下頭來看看身邊的孩子,也是我們在這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中努力嘗試各種介入。
我們總想如何鬆動固著的父母、期盼父母於必須分離時,能以孩子的利益為考量,很開心楊律師出了第二本著作《關係破繭》,一個個細膩好讀的小故事、加上故事一開始具頗有哲理的金句,最後每個故事都有「關係解憂相談室」,這部分可是含金量高的重重專業法律觀點,且淺顯易讀。
我很榮幸能搶先閱讀,當我閱讀第一個故事時極為驚喜,並迫不及待分享給我的團隊夥伴關於我讀到的故事,這些彷彿在我們工作現場日日上演的家庭劇碼,故事並不是停留在父母衝突的當下,而是把時間拉長,從成年孩子的眼光去看當年父母於司法訴訟期間,父母的決定、孩子的被迫捲入,而後續在孩子生命經驗中,這些平行關係如何再複製他的父母關係、親子關係、自己的伴侶關係。
我佩服楊律師於法律專業之外,竟可以跨界結合屬於我個人專業的心理學理論與分析,讓讀者洞悉關係動力、兒少心理,我想拉長孩子生命的維度去回看的敘事,也許讓爭執中的父母能省思當下的作為。如楊律師所說,父母一方放大與固守保護孩子執念、阻斷雙方溝通的可能、斷了孩子與一方父母的關係維繫,這些衝突下堆疊的訴訟案件,只有不斷撕裂各種關係。
有些孩子感受父母的不幸福,是自己造成的災難;有些孩子需要用自大,來掩蓋那個自責;有些孩子這一生需要耗好大的能量來證明:我是重要的、我是值得的。而這些內在自我脆弱、在關係遇到困境的成年孩子,就常出現在我的婚姻諮詢門診。同樣地,內在的修復需要耗費很多精力,期盼孩子終將能學會對自我慈悲、讓複製停止於這一代。所以,我時常告訴這些高衝突父母,你們的矛盾、不一致、怨恨等,會在孩子身上體現,也許不是現在。
第二篇章談婚姻關係,很適合陷於各種親密關係困境中的伴侶,閱讀者可以在他人的故事中映照自己、找到方法,婚姻關係的經營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了孩子之後,更需要面對個人內在的擾動、關係、需求的變化,需要夫妻能在顛簸中攜手,這本書也有一些簡易指引。第三章談職場、校園霸凌、恐怖情人等各種議題,並結合法律面解析。
佩服楊律師產出這樣具廣度與深度的一本書,我讀完以後,深刻覺得這本書除了是家事法庭的伊索寓言、心靈雞湯,還附了湯杓給閱讀者,具有很高實用價值。不只適合普羅大眾、法院的家事當事人,我更推薦給所有辦理家事的律師、家事調解委員、協助高衝突離異家庭的助人工作者,相信每位閱讀者能從不同的視角,帶走你想要的。
──(鄧學仁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教授、台灣家事法學會理事長)
成家立業「靠關係」有聽過這則笑話嗎?
在職場要成功必須具備「三拍原則」:對長官,拍馬屁;對同事,拍胸脯;對部屬,拍桌子。
這中間的關鍵就是對上、對同儕以及對下的人際關係,「三拍原則」雖屬笑話,未必會成功,但人際關係處理好,至少不會到處碰壁。
本書就是探討如何建構良好人際關係之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依據研究顯示,孩子從國三到高三負面情緒的比較,最差的是「父母感情不好,但已離婚」,這種狀況通常我們可以理解,但令我們始料未及的是,「父母感情不好,但已離婚」的子女,居然比「父母感情好,未離婚」的子女負面情緒還低,顯然父母離婚對子女未必有不良的影響,光是這段的敘述,就讓人想閱讀本書。
本書的特色有三:故事性、專業性與實用性。
首先,就故事性而言。本書各篇均以一則故事開頭,故事的鋪陳引人入勝,擺脫說教式或教科書的方式,很容易吸引讀者興趣。例如:「當女兒步入禮堂或生兒育女時,誰要牽著她,走向紅毯的另一端,誰要為在產房的辛勞與淚水共同歡呼,並給予溫暖的擁抱。」讓陷於離婚風暴的父母重新恢復理智,不要因為離婚官司的相互攻擊而傷害子女。而對於母親的消極離間,母親隔著鐵門對小孩說:「想不想去見爸爸你自己跟他說。」如此鮮活的畫面,讓讀者亟欲瞭解故事的後續發展。
就專業性而言,本書指出「母親為阻止父親與子女接觸而提出性侵與保護令的告訴,父親只好選擇建立另一個家庭」「沒有過夜的會面交往,等於沒有會面交往」「興師問罪往往換來防衛與反駁,但不能真正讓我們贏」「婚姻的贏家是讓彼此互相成為對方願意追隨的人,而非贏在口頭上顏面上的勝利」都是人際關係很重要的哲理。甚至針對親子關係之描述,父親對女兒日後建立親密關係的影響,比母親更加深遠,透過父親的建議,更容易與男性伴侶維持關係等,藉由本書專業的說明,可以瞭解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就實用性而言,在每篇故事的最後,都有「關係解憂相談室」的單元,其中提到藉由保護令或是刑事告訴,妨害父親探視子女之問題、離間子女的行為在國外已成為刑法可以處罰的對象、得否強制命令進行DNA親子關係鑑定之問題、境外通姦罪台灣法院是否有審判權之問題、遭受冷暴力得否提起離婚之問題。此外,有關校園與職場之霸凌如何申訴,遭受霸凌者如何主張權利等,本書提醒大家面對問題時如何因應。
本書內容包含成家的婚姻與親子關係,以及立業的職場與性別關係,三篇前後呼應,成為成家立業的最佳指南。成家立業要靠好關係,如何在成家立業的過程中處理好人際關係,是本書要告訴讀者的主要內容,推薦大家一睹為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晴翔律師透過溫暖細膩的故事,搭配清晰易懂的法條說明,幫助讀者消除對訴訟的陌生與憂慮;同時也指出一條走出痛苦煎熬關係的捷徑。
──(楊雅晴作家)一篇又一篇的生命故事,心碎、真實卻映照出扭轉的希望。若我們能從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就有機會避開人生的地雷。謝謝楊律師用如此細膩的文筆,梳理關係與法律的交疊之處,讓我們能夠回望人性的光輝。
DNA
故事
律師
台灣大學
家事
婚姻
人生
衝突
諮商
法律
人際關係
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