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一流匠人教你從零開始學木作╳匠人與他們的原木生活

NT $ 396





[專訪43位頂尖匠人╳文化藝術工作者╳新生代跨界設計師,
深度探討家具哲匠的精湛工藝與原木生活]

人的一生,我們稱呼他為人生。
如果木頭有知覺的話,那木頭的一生又會是怎樣的故事呢?
遇見,於是木生。

從「遇見」展開序幕,橫跨兩岸三地不同的城市,橫跨過去與未來更迭的時光,從設計人的創意巧思、木藝哲匠的技藝智慧、百年木匠家族「承心承意」的世代傳承,見證了六十年設計哲匠們作品、空間與人的對話。

溫暖動人的故事與初心,他們與「木」相遇—現代舞蹈家、當代藝術家、僧人、茶師...跨越人群,木頭與人展開近距離的接觸,相遇帶來不同的契機、心境、啟發與故事。
在開始學木藝前,要先磨一套自己專用的刀具?工欲善其事前,利其器的範疇也包含製作者的心。

每一段故事,每一位講述,都是濃重猶如木頭內藴的木紋,每個紋路都留下精彩生動的紀錄。

回歸人本,自然之木與人文生活相融相會,是為「木生」。

一根木頭,一把工具,一雙手,匠魂入神
木生,見證安平府城百年木藝家族興衰變革
百年薪火傳承,新舊融合

六十載光陰鐫刻的「善念、頂眞、永續」,從台南安平的小巷,飛躍時空,從洛本天津仁波切噶瑪噶居寺的索薪展開木生的旅程;從人文和藝術跨界,品讀當代藝術家楊納超現實主義中萬物與人的作品;從多才多藝的跨界設計師郭俠邑的《蒲公英書席計畫》,讓更多人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從百年木工家族第二代經營者周敬堯、江文義與葉武東的專訪中見證臺灣一甲子家具產業的興衰變革,以及如何走向國際舞台的歷程;從侯世光博士投入技藝傳承敎育,成為光的發散與延續者讓家具設計與技術被全世界看見;從設計師林垂弘在泰國曼谷「研石造物」的跨界設計中,一場木與石交織的盛典,讓35萬人遇見來自臺灣的好設計;從臺灣家具產業協會理事長簡慶裕為宜蘭傳藝靑木工坊設計的「請坐」禪椅中,展現臺灣人的好客與熱情;從設計師張顥瀚作品《旭日疊峰》中感受對木匠父親的崇敬與深厚情感;從魯班學堂堂長黃俊傑與弟子簡玉林的師徒對談中感受到新世代培育刻不容緩;更從11位創新設計的新世代職人中,感受到一股不容小覷的設計新勢力正在蔓延。

木生旅程未完,待續。

【匠人匠心,鋸、磨、量、雕,處處是哲學】
書中更收錄魯班小學堂從認識木構造建築、車枳與
老祖宗傳承的榫卯工藝、匠人們代代相傳的木作俚語

工匠從自己的器具、打磨的功夫,精準地計算尺寸與接榫,無不是生活的功夫,更是一種與木對話的哲學。魯班學堂中,要學會木工,第一件事是學會如何做出一套自己的工具,除了工欲善其事外,更是磨刀磨心,磨出耐心才能從中淬鍊出純青技藝,躍然木中。

【創意無設限,跨世代對談】

師者如父,老師傅教徒弟,不僅學技藝還要學做人!過去時代收徒弟可不像補習班,繳了學費學完就走。製作好的藝品,同樣也要有木頭般質樸紮實的為人!嚴格的匠人老師傅,以前如何帶學徒?

傳統工法的接榫技術,在師傅手中變化萬千,比起釘槍接合,更著重木頭本身的結構,在計算之間更是為了完美「斤斤計較」。現代傳統工法逐漸失傳,當現代設計師與藝術家遇見木藝老工法,注入全新的啟發與能量!

●跨世代對談:父子與師徒漫談木藝人生
●跨世代見學:新世代設計職人榫卯見習,活用榫卯設計創意家具
(每篇均附設計師手稿)

本書特色
始於「遇見」,終於「美好」
「木」以載生,與「木」共生的關係學
當家具,不只是擺設,更是人生意念的展演舞台

木製品從古代人類生活史至現代生活,依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與地位。最令人著迷的莫過於它們溫暖質樸的觸感,源於大自然的溫柔與韌固,在歷時彌堅的工藝技術下,輾轉出千姿百態。當樹木成為木材,成為貼近每個空間的靈魂,與時間、人們共同生長的質料。它們依然保有毛細孔,在空間中與一切共同呼吸,有的甚或散發香氣,有的經過使用的撫觸,更顯光麗,木的生命與人的生活相互交會,成為人文與自然間優雅、飽富哲理的「生」之陪伴。

無數的創意巧思盡在每一件靜默且充滿溫度的「陪伴」中。有的「陪伴」融化了空間與人的隔閡,有的「陪伴」承載著家族的記憶,有的「陪伴」讓人更特別想家,想回家,坐在那張舒適的椅子與家人共餐,療癒出外闖蕩的遊子心與鄉愁。這一件件的「陪伴」,該是多少人的心意凝聚而成,又豈能單純以「家具」定義。

專訪43位不同領域的木藝家、設計師、百年木藝家族為材的深度報導,剖析每位哲匠的人文思維。


見證 遇見 藝術家 創意 設計師 故事 台南 家具 現代 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