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的祕密:誰讓氧氣出現?誰在海邊下毒?誰緩解了飢荒?從生物學、飲食文化、新興工業到環保議題,揭開藻類對人類的影響、傷害與拯救

NT $ 369


如果沒有藻類,也將沒有今天的你我。


《紐約時報》值得注目的新書
美國媒體ScienceFriday2019夏日最佳書籍

《書目》、《出版者週刊》、《自然》、《科克斯》、BookPage書評網等眾多媒體熱烈推薦

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吳俊宗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吳彰哲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林翰佳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系教授
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潘彥宏 北一女中生物科老師
顧銓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推薦

【內容簡介】

從肉眼不見到巨大無比,從塑造萬物到屠殺眾生,從乏人問津到成為產業新寵兒,探索與藻類有關的各個未知領域,重新認識這些與我們共同生活卻對它們十分陌生的絕妙生物。


「說到藻類,很多人會想到池塘裡的綠色浮渣,
卻很少人知道,如果沒有藻類,你我都將不存在。」

●貼近又陌生的「藻」

你知道一滴海水裡,就有數千個肉眼看不見的藻類漂浮其中嗎?這些小生物雖然不起眼,卻是海中底層生物的主要食物,如果有一天海中的藻類消失,小從磷蝦,大至鯨魚都將餓肚子。而且如果幾億年前沒有第一個藻類出現,地球也不會有今天如此豐富的生物,蟑螂無法生存,就更別說是你和我這麼複雜的物種了。另外,藻類也時常以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形態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舉凡甜點、衣服,甚至是牆壁上都能找到它們的蹤影,因此我們可能也無法想像沒有藻類的生活會有多麼不方便。說到這裡,你可能已經對「藻」這類生物有點好奇,但或許又有許多疑問:池塘裡的滿江紅是藻類嗎?樹幹上的地衣也是嗎?石頭上的青苔到底和藻類有什麼不同?

●藻類的千百種角色
這些問題都將在這本書裡為你解答,事實上,你也將從本書看見各種你或許不曾想過的藻類面向。認識生物學上的藻類,將讓我們驚奇於這些肉眼不見的小生物竟然能讓地球變得極為寒冷,引發全球性的生物大洗牌。我們也會跟著作者卡辛吉遠渡太平洋與大西洋,到韓國和威爾斯等地的沿海小鎮,認識藻類在各地飲食文化上的影響。不僅有機會品嘗最道地的「黑奶油」抹醬,也將跟著隨潮汐而作的野生海草採收戶開船出海,搶在海草最豐美的時候用特製工具割下一團團的墨綠色海中珍寶。

但除了為人類提供食物,藻類是否也可以在這個人人呼籲環保的時代成為那個拯救地球的英雄?地球工程、綠能產業、傳統工業都迫不及待使用藻類,大量地投入資金生產藻類相關的燃油、塑膠和酒精。然而,這一切會不會其實只是一場太美的白日夢?這些努力真的可以為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嗎?為什麼已經過了這麼多年,成功的案例卻少之又少?

「藻」雖然隨處可見,卻又時常被忽略。本書將從生物、文化、歷史、經濟與環保等方面帶你更全面地描摹出「藻」的樣貌,或許在閱讀之後,你也會開始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物肅然起敬,或是讓你的腦中浮現一個似乎微不足道的想法,但你應該也會想起這書裡提到的許多奇蹟,也都是從那些小念頭開始的。


【國內好評】

說到藻類,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或許這幾年來,很多生態保育人士一直在倡導保護桃園大潭藻礁生態系,讓原本默默在餐桌裡的美食,頓時成為媒體追逐的話題。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要去保護它呢?或許這本藻類的科普書,會給你答案,也會帶你更深入瞭解藻類的方方面面,從藻類生活史、藻類的應用到與氣候變遷的關係,作者利用她向來幽默輕鬆的筆調,帶領你進入藻類世界,是一部值得喜歡海洋世界、關心海洋生態讀者一讀的好書。──吳彰哲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飛蛾、鳥類、蝙蝠都有翅膀,但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三種動物各自有不同的起源,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不過談到藻類,大概很少人知道綠藻、矽藻、甲藻這些雖然都被稱為「藻類」的生物到底有什麼不同。很高興看到茹絲.卡辛吉清楚地交代了不同藻類的前世今生,把在課堂上需要講解好幾小時的內容,用生動易懂的文字解釋明白了!你也一定會驚奇地發現,原來藻類對於地球生態、地質氣候變遷,甚至是最新的生物科技應用等,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
讀來無壓力,讀後長知識,好的科普書就該如此。我誠摯地推薦這本好書。──林翰佳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系教授

聽到史萊姆你會想到什麼?我馬上想到的是勇者鬥惡龍裡的經典小怪,作者卻是希望帶我們認識像細菌一般的藍綠藻、水域生態系的浮游植物,乃至於海水裡幾公尺高的昆布等。這些統稱為藻類的生物竟然不只是生產者,還跟地球最早期的空氣汙染事件、海產食物中毒、新興科技材料、環保替代能源有關,甚至還可能幫我們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原來,史萊姆從來就不只是小怪,而是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潘彥宏 北一女中生物科老師

三十幾億年前,產生氧氣的光合作用出現,藻類就注定改變所有生物的命運。現今大氣中的氧氣有一半來自藻類,包含藍綠菌、單細胞微藻和大型藻類。藻類不僅是許多生物的營養來源,更深深影響農業、工業、文化與環境,也在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臺灣是個海島國家,藻類產品亦隨處可見,介紹藻類的書籍卻少之又少。如今在臉譜出版社和譯者的努力下,臺灣的讀者終於有幸透過簡單易懂的語言展開一場藻類之旅。──顧銓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海外推薦】

沒有任何生物對生命的重要性比藻類還重要。在《藻的祕密》中,卡辛吉還給這些不起眼的生物一個公道,她筆下的藻時而引人入勝,時而令人作噁,並且深具知識性。──《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

這是一本令人驚奇的書。藻類在幕後製造氧氣、提供食物與能量,我們的過去與未來都與這些祖母綠色的生物緊緊纏繞在一起。──大衛.喬治.哈思克《樹之歌》作者

機智幽默又和藹可親的卡辛吉的是這趟關心被忽視的藻類旅行的最佳嚮導。閱讀《藻》將能說服你相信藻類確實非常值得尊敬,當你認識它們後,就會懂得它們既古老又迷人,還對所有生物至關重要。
──索爾.漢森《Buzz》、《種子的勝利》、《羽的奇蹟》作者


食物 藻類 桃園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