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扎或暴觸血液事件對醫療人員的工作安全與健康有潛在性的傷害及威脅,且可能發生憂鬱、焦慮、創傷症候群等心理衝擊,進而影響生活功能與工作安排。對個人與國家而言,針扎事件也可能帶來經濟損耗,可能包括病假、檢驗費用、預防性給藥、以及感染後的治療費用等。台灣於2011年12月修正醫療法規定「醫療機構對於所屬醫事人員執行直接接觸病人體液或血液之醫療處置時,應自中華民國101年起,五年內按比例逐步完成全面提供安全針具」,迄今已逾五年,中文版EPINet(ExposurePreventionInformationNetwork)針扎防護通報系統所通報的針扎事件亦有下降趨勢。然而通報的確實性、主動性,以及其與醫療院所是否全面提供安全針具間之關係、安全針具實際使用率等均尚無資訊。為瞭解安全針具立法實施五年後安全針具使用現況與針扎下降情形等,本研究透過蒐集彙整國外針扎防治策略與成效等相關文獻、舉辦中文版EPINet針扎防護通報系統教育訓練1場、分別進行臺灣醫療機構之針扎防治與通報及臨床護理人員安全針具使用與針扎經歷之問卷調查,有效問卷1,717份、統計分析2017年中文版EPINet針扎防護通報系統資料及安全針具立法後針扎率下降之比較分析、並辦理座談會,邀集政府部門、醫療相關專業團體代表與專家學者進行研討;並就上述資料進行綜合探討與建議,提供後續針扎防治政策及醫療機構職場環境改善之參考。根據問卷調查與中文版EPINet針扎防護通報系統資料分析,結論為(1)安全針具應於2016年全面完成替換,然而健保署針具申報資料、醫療機構與護理人員問卷調查,均顯示安全針具仍未全面替換;(2)護理人員問卷顯示仍存在針扎低報、未定期追蹤的情形;(3)由醫療機構與護理人員問卷可知,非所有醫護人員均接受過安全針具教育訓練;(4)EPINet系統之針扎通報件數與通報醫院家數自2014年起逐年下降,但針扎率是否於安全針具立法後下降仍有待商榷。綜合各項資料分析及專家焦點座談會之專家意見,建議事項如下:(1)中文版EPINet通報系統有持續推動之必要性,考量將通報資料作為政策改善的重要依據,應加強醫療院所於EPINet通報及追蹤之完整性,並建議由專責人員協助與提醒醫療機構進行;(2)可藉由向醫療人員宣導,通報針扎事件可作為未來相關職業傷病認定之佐證,鼓勵進行針扎通報;(3)因安全針具品牌與種類繁多,無汙染之針具針扎仍應通報,並應蒐集針具廠牌與型號,除醫院端即時向廠商反應醫材異常之外,全國性的通報資料亦可作為廠商改善參考;(4)醫療機構於採購安全針具供醫療人員使用之餘,亦須定期進行安全針具操作之教育訓練,以確保針具使用的正確性,並盡量選擇操作款式相同之安全針具,以降低針具使用的複雜度;(5)建議政府單位應與教育部溝通,宣導學校以安全針具進行教學,使學生於就學期間即養成使用安全針具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