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紙上實驗,換一顆有創意的腦。
大腦的思考動線比你想的還固定!
養成史上最年輕科學家的實驗室,
用簡易科學推翻感知的慣性,
開發深埋直覺背後的創意潛能。★媒體盛讚:本書有如親民、互動版的《快思慢想》。
★專家大推:本書要動搖你對現實的感知,而且很有可能會成功。
★作者創辦的實驗室,培養出史上最年輕(小學生)的發表論文科學家。
★TED視錯覺影片,累計逾6,700,000瀏覽人次。
▍打破慣性,思考才能急轉彎。人類的感知系統是演化而來的產物,為了利於生存,大腦慣性排除任何具有不確定性的事物,以致於感知經常抄捷徑,做出錯誤的結論。
享譽全球的神經科學家透過書中的特殊編排、視錯覺圖與互動式實驗,從各個面向撼動感知的慣性,為讀者重塑一顆會轉彎的腦袋。
▍眼見不能為憑,視覺比你想的不可靠。羅托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的視覺看不清世界的真貌。2015年網路瘋傳的藍、白洋裝照片(上網搜尋thedressthatbroketheinternet)即是最佳的例證。同一件洋裝照片,有人看來是白色、有人看來卻是藍色,此現象掀起全球網民與媒體(包含CNN、艾倫脫口秀)的熱烈討論,藍、白兩派各有各的支持者。然而,大部分人驚異的是視覺可信度嚴重被摧毀,卻鮮少人探究如果人類的視覺系統能翻新,又會是何種境地?
除了喧騰一時的事件,科學界的諸多實驗都能輕易推翻「眼見為憑」的信念。像是同一個顏色的圓形,放在深色或淺色的不同背景中,眼睛接收到的就會是「不同」色階的圓形。
▍除了視覺,其他感知同樣經常在耍笨。把實驗標的從視覺轉移到其他感知,同樣可以見證感官受慣性誤導的結果。把受試者的一隻手用隔板擋住(使受試者看不見),並在他眼前放置一隻橡膠假手,接著對著假手搔癢,受試者跌破眾人眼鏡地產生了癢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橡膠手錯覺」實驗。
▍跳脫感知的慣性,擁抱不確定,勇於質疑才能抵達新境地。羅托教授指出,唯有偏離大腦的制式反應,才能汲取全新的創造力,歸納出5大原則如下:
.把「不確定」當成好事。
.嘗試多元性體驗,才能啟動改變的引擎。
.建立多元的合作關係,老鳥、菜鳥相輔相成。
.把發想創意的過程,當成一種內在的獎勵。
.勇於質疑,有意識地採取行動。
大腦
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