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王德威(知名評論家)
台灣文學,止於舞鶴。——朱天文(知名小說家)
當代台灣最具原創風格的作家
舞鶴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說集
全新改版上市
收錄最新創作:新版代序〈就是要這樣第一次就一口咬住〉/
名家讚譽﹝台灣資深前輩作家葉石濤﹞
舞鶴是台灣文學史中的一個天才型作家。他熟悉台灣歷史的變遷,台灣庶民生活中的禮俗文化、政治、社會等背景,正確地掌握了台灣歷代民眾的生活動脈。
﹝評論家王德威﹞
舞鶴是台灣文學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他的寫作實驗性強烈,他面對台灣及他自己所顯現的誠實與謙卑,他處理題材與形式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為令人動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
﹝小說家朱天文﹞
世間有純粹一詞,只是,有純粹之物嗎?
舞鶴純粹。只不過,純粹之人出現在眼前,大家倒不識。所以說,直信難有,如來難值。所以台灣文學,止於舞鶴。亦所以為什麼王德威說,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在這個意義上,舞鶴是我們的師兄。
﹝中國社科院台灣文學專業研究學者李娜﹞
舞鶴以「田野」的雙腳感知島嶼上的未知土地,以手工書寫人心對自由的嚮往,以最無羈的聲音,追問歷史、社會、人性、欲望及其之於個體生存的意義。以一種永遠的批判立場,對台灣社會發出聲音──這是舞鶴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他的文學的隱喻。
/
舞鶴是台灣文學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家,《悲傷》收錄了他最具代表性的六篇中短篇小說——〈悲傷〉、〈拾骨〉、〈調查:敍述〉、〈逃兵二哥〉、〈微細的一線香〉、〈牡丹秋〉。初讀舞鶴的讀者,最好的起始點正是小說集《悲傷》,不僅文字好讀別具韻味,書中每一篇作品都代表了舞鶴不同時期的創作里程,並反映了台灣不同層面的社會、歷史現象。
寫作是為過去立下紀念碑的方法,舞鶴的小說,不僅為他自己立下個人生命的紀念碑,也為台灣文學畫下了重要的創新里程碑。
〈拾骨〉敘述一位多年為精神官能症所苦的男子,有一天亡母託夢,他發動家人為逝者撿骨。舞鶴對台灣俚俗眾生有深刻的觀察,勇於指出生命不可思議的矛盾與荒唐;故事的高潮是敘事者悼念亡母之際,突然有了性的衝動,因而脫隊去尋歡……愛欲與死亡,悲傷與悼念,〈拾骨〉提供了我們一個詮釋、治療創傷(trauma)的詭異出口。
〈悲傷〉寫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異想世界,這位精神創傷的男子,狂野不羈、招人誤解卻又引人悲憫。他生命中的悲傷、文末展演的那場死亡嘉年華,無不觸動我們內在深處的「悲傷」情懷,令人動容。
〈逃兵二哥〉寫國家機器——軍隊——如影隨形的控制,任何逃兵都無所遁逃,這猶如卡夫卡式的「家常化」恐怖感,讓人印象深刻。
〈調查:敘述〉寫二二八事件為受難者家屬所帶來的無盡壓力。調查者與報告者一起發明過去,遙擬悲愴;「調查」與「敘述」不只是情治單位監視民心的方式,也是事件倖存者向自己餘生作交代的必然宿命。這篇作品被喻為有關二二八歷史事件的短篇文學傑作。
〈微細的一線香〉白描一個家族頹敗的必然,臆想倫理傳統的絕境;愛恨交加,若斷若續,充滿憂鬱頹廢風格,彰顯了舞鶴現代主義與鄉土寫實主義並行不悖的絕妙創作手法。
〈牡丹秋〉處理一段春夢了無痕的戀情,原是通俗的題材,舞鶴寫來,卻憑添一種存在主義寓言色彩。他描述孤絕的生存環境,曇花一現的人間情義,捨此無有退路的意義追求,別具韻味。
舞鶴說,他的每一篇小說好像是一段時間的小小紀念碑。〈牡丹秋〉是六○年代大學時期的紀念碑。〈微細的一線香〉是府城台南的變遷之於年少生命成長的紀念碑。〈逃兵二哥〉是當兵二年的紀念碑。〈調查:敘述〉是二二八事件之於個人的紀念碑。〈拾骨〉是喪母十九年後立的紀念碑。〈悲傷〉是自閉淡水十年的紀念碑。
王德威在《悲傷》序文中有言:「舞鶴的每一篇作品都處理了台灣歷史或政治的不義層面,但每一篇作品都有令人意外的曲折……」這位當代台灣最具原創風格的作家,為他自己、也為台灣文學,留下了無可取代的生命書寫瑰寶。
淡水
線香
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