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451度(全新譯本/新版)

NT $ 260


燒掉吧!燒掉格理弗遊記,燒掉動物農莊,燒掉湖濱散記,燒掉湯姆叔叔的小屋......

如同預言,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成了自己的審查員,金錢與快樂才是生活最高指標。


>◣華氏451,紙張的燃點◥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百大小說▌


「一開始燒書的只是少數人,自書中撕掉一頁或刪除一段,直到書本空無一物,人類心智停止運轉,圖書館永遠關門的那一天。」但丁、馬可.奧里略、莎士比亞......再也無人想念書本,那一天,將會提早到來。

燒掉一本書的方法不止一種

而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拿著點燃火柴的人

★榮獲「雨果紀念文學獎」最佳長篇小說、「普羅米修斯名人堂獎」
★出版逾六十年,仍高踞亞馬遜百大暢銷排行榜,歷久不衰
★授權三十多國語言
★美國超過一千所學校選作教材及推薦讀物
★特別收錄當代奇幻大師尼爾.蓋曼(NeilGaiman)專文導讀

◎照這樣下去……以後不再有人閱讀了。

「這本書成了一本談論獨立的書,寫的是關於自我思考。它在寫珍惜書本,以及在書本封面底下所隱含的不同意見,描寫我們身為人類如何從燃燒書本開始,最後也燒掉人命。這也是一部反映時代的作品。」──尼爾.蓋曼

《華氏451度》是二十世紀的文學傑作,背景設在黯淡而貧乏的反烏托邦世界,以一個壓制自由的未來社會、禁止人們擁有與閱讀書籍的故事,深刻描寫出現代人在不自覺中,反受科技和娛樂禁錮的存在狀態。

「書本變薄,然後是濃縮、消化過的版本,最後成了摘要,摘要的摘要的摘要,兩句話……」
故事中的世界,人們只談論一些無意義的事,快樂是最高指標,思考會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而書則是擾亂平靜的怪獸。



蒙塔格是一名打火員,在他的世界裡,電視主宰著一切,文學則瀕臨滅絕,
打火員的工作成了放火而不是滅火。他的工作就是要摧毀「非法的產品」,
以及藏匿這些書籍的房子。

蒙塔格從不質疑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什麼樣的破壞和損失,
每天只是回到他無趣的生活和妻子蜜卓身邊,而妻子整天只會陪著她的電視「家人」。

但這時,他遇見了古怪的年輕鄰居克萊莉絲,
她讓蒙塔格知道原來過去的世界裡,人們不必生活在恐懼中;
在現今的世界裡,還是有人可以透過書本裡的思想來看待一切,
不必仰賴電視中無腦的談話。

就在蜜卓自殺未遂、克萊莉絲突然消失之際,
目睹一個女人寧可與書盡皆毀滅的衝擊,蒙塔格開始質疑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他開始在家裡藏書,而當他的偷竊行為遭人告發,
這名打火員得開始亡命天涯……

◎大家都誤會了《華氏451度》
作者雷.布萊伯利2007年在接受《洛杉磯週報》訪問時堅定表示:《華氏451度》並不是關於政府監控言論的故事,而是電視如何摧毀人們閱讀文學的興趣。在這本書中的壞人不是國家,而是人。
和歐威爾的《1984》不同的地方在於,《1984》中政府利用電視螢幕對公民洗腦,布萊伯利則預見了電視將會變得有如鴉片般引人上癮。布萊伯利在書中將電視比喻為「牆面」,裡頭的演員是「家人」,任誰只要是聽過某個粉絲重述電視節目的內容,直呼角色的名字好像自己的親戚或朋友一樣,都能馬上了解這個比喻。
故事的主角蓋伊.蒙塔格,這位打火員開始質疑為什麼自己靠著燒書賺錢。他最後退出了自己所處的權威文化,轉而加入一群人所形成的社群,他們記住整本書的內容,好將書保存下來,等著這個社會又開始願意閱讀的時候到來。

【各界推薦】

★「書中情節的影射非常駭人……布萊伯利對這個瘋狂世界的描述,竟與我們的世界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實在很了不起。」──《紐約時報》

★「內容描述的反烏托邦社會令人不寒而慄。」──《華盛頓郵報》

★「這本書是要提出警告,提醒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多麼珍貴,而有時候,我們卻不懂得珍惜。」──尼爾.蓋曼,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當代奇幻大師

【亞馬遜五星書評】

★「布萊伯利數十年幾前寫了這本書,卻預視了未來世界的二十分鐘。……不過我們還來得及阻止這樣的未來,或許吧。但是,如果大眾依然比較重視流行文化的價值,忽略了思考和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就會直接步入那樣的世界,開始燒書,知識分子亡命天涯。這本書讓我想要反抗權威。」──AmmyWoodbury

★「不得不讚嘆布萊伯利高明的表現主義手法,他用荒謬的敘述營造出完全超乎現實的氛圍,刻劃出主要角色的感覺和想法。」──anybodyelseor“amanuet”

★「故事中的諷刺意味實在令人回味再三,打火弟兄的工作成了放火,這轉折十分有精采;而人們強記整本書的內容,為未來的世代保存這些資產,如此安排也很有信服力。」──LawrenceBernabo

★「在我看來,這絕對是布萊伯利最棒的作品。布萊伯利傑出的文字功力讓他的幾本小說不落科幻小說的窠臼,而這一本書當然已經躍出了類型的藩籬之外。……他不止神奇預測出牆面大小的平面電視,也預測出當前的社會趨勢,教育、閱讀和理性思考就算不是完全遭到破壞,也可說漸漸式微。」──JoannaDaneman


故事 閱讀 洛杉磯 文學 未來 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