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獲美國亞馬遜4.5顆星評價!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Post)強力推薦!
★《書單》雜誌、《InsideFlap》電台等好評推薦!
※「建築,是賦予人類尊嚴、對引力的反抗、對力量的想望,具體可見的型式。建築,是『力量』的代名詞。」——尼采
※貝聿銘的建築作品證明了:不必訴諸過度裝飾或歷史陳腔濫調,一樣可以創造出絕妙的公共空間。
一九八八年七月,羅浮宮拿破崙廣場上,升起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壯麗的景觀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一度,玻璃金字塔取代艾菲爾鐵塔,成為巴黎的新地標。
沒有建築師比貝聿銘對過去五十年的社會和政治景觀造成更難以磨滅的影響。他將外交手腕和設計的獨特混合運用在甘迺迪家族、保羅.梅儂、密特朗、歐維茲和中國銀行等客戶身上。
貝聿銘所到之處都引人注意。儘管它長袖善舞、八面玲瓏,與企業大老闆、藝術家和國家元首交情匪淺,私底下的貝聿銘仍是難以捉摸的。恍如童年時代四面高的祖宅,它的內心世界不是西方人所能理解的;即使是他以前的合夥人也表示不曾真正跟他親近過。解開這謎團的線索就在上海複雜的社會階級,甚至在古老庭園的石頭和潺潺流水之間。
貝聿銘不僅是建築大師也是生活大師,他是一個很講求現實的人,做事認真、謙虛、沉著穩重,他有一句話:「人生不要浪費時間在追悔」。他說:「建築不僅是人類蔽避風雨的住所,更是人類供應居所的一種方式。隨著文明的進展,人們居住的方式及觀念跟著有所改變,進而反映在建築上,或者說建築是文明的一面忠實的鏡子」,一棟建築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文化,建築也是一個地方的象徵。他曾說:「生平遇到最大的挑戰,但也是最大的驕傲,就是法國羅浮宮的創作。」
作者麥克.坎奈爾追蹤這名建築師如何從甘迺迪計畫中的災厄,華府國家藝廊東廂的政治傾軋,巴黎民眾對他羅浮宮改建計畫的反對聲浪,以及波士頓漢考克大樓超大型窗戶紛紛掉落街上的有名災難事件中全身而退;且依然能以其過人的才華和精力,躋身於本世紀最重要建築師的行列。並證明:不必訴諸過度裝飾或歷史陳腔濫調,一樣可以創造出絕妙的公共空間。
這是一本有關建築物和權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斂、實用主義和華麗報導、東方和西方的傳記。書中附有珍貴照片幾十幀,均為貝聿銘和世界名人合照及其代表性建築作品:如中國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美國國家藝廊東廂、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