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吳玉山指出:「要將兩岸互動的過程與未來發展來加以詮釋,第一步必然是尋找可以適用於兩岸關係的理論通則,然後利用理論通則的解釋和預測能力來分析兩岸關係。」然而,兩岸關係不僅有歷史遺留的問題與情結,也有現實帶來的衝突與糾葛,理論的言說相對於現實而言,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兩岸關係在世界歷史與現實中,竟無一成例可與之相比照,因而比較政治學中基於其他特定政治結構產生的理論模式,在解釋和預測兩岸關係時,總有若干缺陷存在。
兩岸關係的複雜性決定了分析方法的多結構性,尤其是對於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和臺灣參加國際活動問題而言,更是如此。「主權爭議」是兩岸最根本的結。解開這個結,尋找到合適的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模式以及臺灣有序參加國際活動問題的路徑,既需要政治人物的魄力和勇氣,也需要理論的智慧和助力。
2008年3月,臺灣政治局勢發生了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變化,而2008年至2012年的4年間,兩岸逐漸恢復並擴大事務性商談,並且向著「兩岸治理」的新結構邁進。2012年臺灣的民意再次肯定了這一變化,並為兩岸關係更加深入的和平發展提供了時間條件。在推動兩岸協商,從事務性商談向行政性商談、政治性商談發展,構建兩岸交往機制,最終解決兩岸政治定位等問題上,兩岸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理論實驗的機會,這也是中華民族解決國家統一問題所必須獲取和抓住的戰略機遇。
本研究的任務,是為解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和臺灣參加國際活動問題迸行理論上的探討,並形成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建議方案,以期助益於解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以及臺灣參加國際活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