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媽祖信仰

NT $ 422


還原臺灣的媽祖信仰,一切從清廷治理臺灣開始......

臺灣四面環海,以保護航海安全著名的媽祖信仰因而被引入澎湖,明鄭時代臺灣最主要的官方是玄天上帝,清朝為攻打臺灣,開始運用媽祖信仰分化明鄭水師,成功勸誘部分水師降清,並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這支水師逼迫鄭克塽降清。為崇德報功,清政府廣為傳播媽祖信仰,並以媽祖為國家級祀典,規定沿江、沿海各省各級政府建廟奉祀。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遂行同化政策,干預、約束民間信仰,然因媽祖信仰為臺灣居民主要信仰,且日本開國天皇「天照大神」也是女神,故允許媽祖信仰繼續存在,至七七事變爆發始全力約制。其後日本戰敗,臺灣光復,民間信仰始逃過大劫。
1945年臺灣光復,媽祖信仰恢復,1950年國民政府遷臺,國、共對峙,臺灣實施戒嚴,寺廟活動受嚴格管制;但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及民主政治的施行,1970年代政府政策也跟著改變為輔導寺廟從事文化建設。

媽祖信仰發展至今,每年農曆3月,是臺灣的「瘋媽祖」月,媽祖遶境活動更是一大盛事,被視為重要民俗之一,亦吸引不少國內外人士參加。除了既有的宗教活動之外;也發揮其社會教化功能,結合慈善事業,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近年則朝推動文化產業、吸引人潮發展觀光事業的方向發展。


▌本書特色

※作者研究臺灣歷史、宗教與媽祖信仰多年,透過詳實的考證與研究,帶領讀者了解臺灣媽祖信仰的起源。
※深入探討臺灣的媽祖信仰如何傳入臺灣,在政府、商人支持下演變成今日臺灣最普遍之民間信仰的過程及各地主要媽祖廟間的互動關係。
※介紹臺南市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台北關渡宮、彰化南瑤宮、大甲鎮瀾宮等重要媽祖廟之歷史沿革。


▌封面文案

媽祖信仰由中國福建傳入臺灣,從明末清初開始,經日據時期、臺灣光復、國民政府遷臺到現在,已發展成具臺灣特色的民間信仰,也是臺灣最主要的信仰之一。


大甲鎮瀾宮 北港朝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