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歷程

NT $ 449




考古紀實作家岳南繼《李莊往事》與《南渡北歸》兩部巨作,
再現戰火下人文大師與理工學者們的凜凜風骨。


各界感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乾朗(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系客座教授)

周功鑫(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夏鑄九(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力俊(清華大學前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文茜(中天「文茜的世界周報」節目主持人)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研院近史所前所長)

陳建守(說書SpeakingofBooks創辦人)

賀陳弘(清華大學校長)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趙少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

1940年,因躲避日軍的猛烈轟炸,同濟大學師生遷往川南古鎮李莊,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也先後輾轉而來,一時間,眾多學者和大批珍貴文物古籍彙聚李莊——這個被傅斯年戲稱「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從此成為「自由中國的心臟」。
這群南渡的「下江人」不僅要面對饑餓、病痛與死亡威脅,還共同歷經土匪來襲、駭人聽聞的「研究院吃人」事件,其中更少不了因相知相惜所萌生的情愫。然而,1946年國共戰爭的砲火再起,迫使這批知識分子再度分道揚鑣......
透過大量檔案資料,以及大師後人、李莊故人的口述紀錄,再加上作者酣暢的文筆,讓我們看見學人領袖傅斯年的霸氣、考古學大師李濟的耿介、甲骨學大師董作賓的守拙、中國藝術欣賞大師李霖燦的慢工細活、中國建築學之父梁思成的苦心孤詣、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感時憂世……。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中央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以及東亞學術圈的傲人成就!


台灣大學 研究所 中天 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