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影響深遠,延安的革命傳統亦持續形塑當代的民俗文化。既有的研究傾向於將民俗視為革命的意識形態工具,單純服務於國家政策的宣傳,卻鮮有研究探討兩者之間的博弈對話。胡嘉明的《延安尋真》民族志研究另闢蹊徑,通過分析三種主要的延安民俗文化──陝北說書、剪紙、巫神,打破「民間傳統」源遠流長、固定不變的迷思。
本書分析了百年民間傳統如何經歷現代革命的政治洗禮,晚近又怎樣成為各種勢力竭力打造和收編的傳統遺產,幻化成國家、市場和試圖尋找「本真」的知識精英爭奪話語權的戰場;從而透視農村民眾如何應對這幾十年來的城市化,以及如何通過動員傳統實踐來構建一種新的鄉土身份。本書通過審視當代農村文化的再現,考察激烈社會轉型下的城鄉、性別、階級關係和矛盾,讓讀者能夠瞭解中國在全球資本主義發展潮流中的位置和執政黨提出民族復興的時代背景。作者以獨特的底層鄉土視角,觀察盛世中國發展過程中的農村主體構成,對此寄予深刻的同情理解而又不失批判。
作者提出,尋延安的真,作為一種當代文化政治的實踐,並不只是單純地緬懷過去,而必然是選擇性地重塑再造民間傳統。延安作為紅色聖地,其民俗文化最終演化為各方較勁角力的場域,正好反映了晚期社會主義中國文化政治博弈的複雜性。
作者在延安鄉村進行一年的田野考察,並在接下來數年的時間內不斷回訪,她的香港身份讓她的研究遇到不少困難,同時促使她跳出某些思維定式和意識形態禁錮,以反思當代中國的文化政治,並且開啟了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等等跨學科的對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