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詠善(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隨著書中的時間細流,走進過去的生活與文化空間,喚起每個人心中難忘的小學時光,串起世代間共同的童年記憶與情感。親子共讀的好書,衷心推薦。
來!來!來!來學校!
去!去!去!去上學!
在阿公的年代,是怎麼上學的呢?
爸爸媽媽以前上學時,又在學校裡做什麼呢?
以最生動的對話、最精采的圖畫開啟三代間的交流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原來時光的流變,悄悄藏在童年裡
《上學去》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認識自1950年代至今,臺灣不同世代兒童的校園生活,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環境改變,並讓孩子了解上學真正的意義。
臺灣在十九世紀末邁入近代西化的初等教育之路,由日治時期至今,社會政經嬗變,兒童在不同的年代裡,接受當時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小學教育,不同的世代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本書以一個家族三代都上同一所小學的上學歷程,呈現臺灣小學教育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的狀況和民眾的生活,在時光的流變中,尋找恆定不變的教育核心理念,那就是藉教育打開孩子的視野,讓每個人有能力追尋更好的自己。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延伸閱讀
《上學去》,文/莊世瑩、圖/許育榮
《放學後》,文/陳玉金、圖/曹益欣
《放假了》,文/曹銘宗、圖/楊麗玲
《我的阿公愛買魚》,楊妙瑛
《我家的冰箱在海邊》,文/鄭惠琴、圖/張振松
《秀姑巒溪河口漂流記》,小林豊
《雞母狗》,文/花格子、圖/施佳伶
《臺灣地圖》,陳又凌
《臺灣地圖貼紙書》,陳又凌
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