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最後一級台階,最終極的成果,就是集體人格,也就是為靈魂找到故鄉,或者說,找到有故鄉的靈魂。而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問題,既帶有歷史性、現實性,又帶有理想性。
與西方的「聖徒人格」、「紳士人格」、「騎士人格」、「靈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不同,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是「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龐大的中華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約數」。
從神話開始,埋藏著一個遙遠而深沉的夢,積澱成了一種潛意識的「原型」。君子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古已有之,卻又經過儒家的選擇、闡釋、提升,成了一種人格理想。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麼都有了;沒有君子,什麼都徒勞。
這也就是說,人格在文化上收納一切,沉澱一切,預示一切。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後代的遺囑。最好的遺囑,莫過於理想的預示。
後代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中國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個君子。
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
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說,文化最初的蹤影,是人的痕跡,那麼,文化的最後結晶,是人的歸屬。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白先勇 作家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余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
──高希均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
這個時代是大爭議出大成就,我們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風氣,開生面。他的有關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賈平凹 作家
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他三次來美國演講,無論是在聯合國的國際舞台,還是在華美人文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或國會圖書館的學術舞台,都為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搭建了新的橋梁。他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的引路人。
──何勇 聯合國中文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