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是個不斷被界定的概念,早期從歌謠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起步,後來擴展到風俗調查,再隨著顧頡剛「聖賢文化與民眾文化」概念的提出而擴張到風俗、宗教、文藝三個方面。當代民俗學的對象範圍則更加廣闊無垠,包括物質生產、社會組織、人生儀禮、民間語言、民間遊戲娛樂等方方面面。
1.專門以「學科史」的角度,深入探討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學科建構史!
2.從胡適、魯迅,到周作人、顧頡剛、傅斯年,本書勾勒出早期民俗學者的個性特徵,研究者必備!
▍著重探討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學科創立與學術轉型,及其派生的宣傳策略及學術論爭。
早期民俗學者在極其艱苦的物質和人事條件下,為理想而奔波,憑熱情而工作,為經費而鬥爭,但最終還是因學術論爭、人事矛盾而分道揚鑣。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學科創設、學術轉型,以及中道沒落,涉及到胡適、魯迅、周作人、顧頡剛、傅斯年、鍾敬文、容肇祖、董作賓、劉半農、辛樹幟、史祿國、江紹原、楊成志等中國現代學術史上一大批著名學者。本書企圖勾勒出早期民俗學者的個性特徵,儘量還原他們所處的學術生態,通過歷史書寫,指出學者的個性特徵對於其學術事業的可能影響。他們的個性風格與學術分歧在特定學術制度下的不同展現,折射出中國現代學術發展史上具有意義的突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