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棍棒、拳頭,而是失去尊嚴。
回歸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根本的人格特質、生活習慣的養成,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
讓成員之間建立起心理上的平等關係,
是給於孩子尊嚴的基本要求。
不能尊重孩子的教育,一切將只是空談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學業成功,將來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有個幸福家庭。但孩子的將來真是一張文憑就可以決定的嗎?家長引導與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是應盡的義務。家長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分數畢竟是學習狀況的一種重要反映,但成功的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人的生活也是這樣。
教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並且是一個家庭、學校、社會緊密配合的過程。這其中,沒有比父母的教育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孩子其實就是一張白紙,形成什麼樣的人完全在於父母如何去引導。
兒童教育專家說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影響孩子一生的,不是學校分數、不是學力的高低,而是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教育。在中小學階段,家長應該給孩子打兩個基礎:一個是身體的基礎;一個是習慣的基礎。當孩子們把學校受到的教育都忘記後,剩下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剩下的東西其實就是身體和習慣。
⊙⊙⊙⊙⊙⊙⊙⊙⊙⊙⊙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魯迅在中小學的成績,大都在七八十分,甚至還有些課不及格,可他為什麼能成為偉大的文學家呢?說明成功在於發展和選擇,在於家庭教育的人格培養。
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能成器。難道一手拿著棍子,另一隻手拿著錢,就能將孩子培養成才了嗎?許多孩子畢業後,感覺自己讀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年的書,一旦走入社會仍然如迷途的羔羊,不知所措。捧著燙金的文憑,曾幾何時,以為可以靠它贏得尊重,征戰世界,可到頭來發現重視它的好像只有自己。
因此,回歸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根本的人格特質、生活習慣的養成,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然而,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方能成功,這就是「互相尊重」。
⊙⊙⊙⊙⊙⊙⊙⊙⊙⊙⊙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曾說:「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成材,誰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能力,但能力的大小則與自己正確努力與否有直接關係。」孩子的教育只有在相互信賴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如果不能尊重孩子的自尊,所有的教育也只能是空談。
自尊、自信是一個人成才與成功必備的因素,也是做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品格,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父母不但要尊重孩子,更應該努力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尊嚴可以帶給人自信,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棍棒、拳頭,而是失去尊嚴。對待孩子,沒有比保護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傷害,會留下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
所謂自尊心,是指個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體尊重的情感。有的人以為孩子不懂事,不懂自尊心,其實不然,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自尊心特別重,做什麼是都怕丟臉、沒面子。看看我們的孩子,小時候出門要父母牽、長大出門卻跟父母離的遠遠的,深怕父母跟他牽手,很丟臉。這就是青春叛逆期對自尊的過度追求的表現,等過了叛逆期,孩子徹底明白自尊的涵義後,出門又會跟父母牽在一起了,尤其是女孩子。
⊙⊙⊙⊙⊙⊙⊙⊙⊙⊙⊙
因此,父母平等對待家裡每一個成員,讓成員之間建立起心理上的平等關係,是給於孩子尊嚴的基本要求。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優越感都會對其他家庭成員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並產生隔閡。一般來說,缺少平等關係的家庭,孩子容易養成怯懦、自卑、自私等不健康心理。調查也表明,一些容易衝動的孩子、古怪多變的性情,與父母經常不給予孩子尊重、亂發脾氣有直接關係。所以當父母自己心情不佳,應儘量克制不向子女發洩,對孩子做錯事時,也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使孩子思想成熟起來,感覺到自己是個大人了,能夠獨立做出決策了,自己已經具備了在社會中獨立生活的能力,進而完善孩子優良的品格。
大多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與父母非常合作,他們待人友善,懂禮貌,與大人談話沒有一點局促感,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些都是孩子們受到了應有的尊重的良好反應。「尊重」也可以說是一切教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