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風格」定名,論現代詩人的表現,既可查察詩人情思流動、鼓湧激發之「風」,又可品鑒其作品體態、架構之「格」;映現詩人風格,既強調詩人的主體性和倫理責任的標記,也從抵抗形式化話語凸顯不同的特徵,從第一章至第十章,連綴而成,自然有代表台灣現代詩不同時區詩風發展,不同年代創作成果的意義。——陳義芝
現代詩至今卻還在「少年」階段,看不到明顯的傳統,一切仍在變化之途,實驗之路。詩人享受著創作的自由,從心所欲而不必顧忌逾矩;傳統正由他們一寸一尺的締造著。而批評呢?更是傳統未成,仍乏「典範」可循,「原生種」的批評理論一片荒涼;而挪借西方「外來種」的批評理論,則隨人雜植,顯現著水土不服,枝條蕪蔓或者萎餒披散的窘態。在這樣的時代情境中,陳義芝卻將出版《風格的誕生:現代詩人專題論稿》,展演著他為現代詩建置「風格批評」的意圖。這是他做為一個現代詩人兼批評家的自我期許,也可以做為關懷現代詩之前景的讀者們的期待。——顏昆陽/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陳義芝通過詩學論著所展布的視野,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他看重前輩詩人的開闢之功,以及創作上的典範意義,故對余光中、瘂弦、楊牧等名家著墨極深;對於詩學潮流、社群與現象亦多所關注,故對戰後世代的詩人有較全面的理解。此外,通過序跋文章與書評、短論去關注年輕世代的最新動向,更展示了滂沛的熱情與氣度。本書論學院詩人一章,同樣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懷抱,爬羅剔抉,發凡起例,做了迄今為止最深入的思考。這個概念或許可以進一步與「詩人批評家」結合,再對照於論楊牧的篇章,則其兼涉漢語傳統與現代思潮的詩學型態更為昭朗。長年的編輯經驗使陳義芝在學院詩人中保有非典型性,本書所以好看,部分成因在此。——劉正忠/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