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天劇場,台中市僅存的老戲院,
曾經是全台灣最風光、最先進的劇場,
它背後的故事見證了現代台中的誕生。
天外天劇場於1936年3月正式落成,是台中仕紳吳子瑜獨資興建的戲院。劇場本身是一座混合型戲院,輪流演出歌仔戲、京戲和新劇等戲劇與電影。天外天劇場開幕後,場內經營有食堂、喫茶店、賣店、酒場、跳舞場,轟動一時。當時與吳子瑜往來的文人才子們經常到此觀劇、看電影,吳子瑜所加入的「櫟社」,多次在此舉辦吟詩會,其他台中詩社「樗社」、「東墩吟社」亦時常在場內雅集聚會。
吳子瑜在戰後將天外天劇場賣掉,捐出所得款項整建臺北市中山北路上的「梅屋敷」,只因為了保存孫中山來台曾留宿過的地方,讓他不惜一擲千金。轉售後的天外天劇場一度更名為「國際戲院」專映電影與歌仔戲表演,直到1970年代戲院沒落,轉型經營歷經泰源製冰廠、釣蝦場、電玩店及國際鴿舍,並有有部分移作停車場出租使用。直至今日,原劇場的面貌已逐漸模糊,更面臨拆除重劃的危機。
2016年因緣際會下,有吳家子孫輩開始追尋家族的故事,以紀錄片、3D模型重建天外天劇場,在更多的線索與拼圖碎片的拼湊下,天外天劇場也逐一顯影且重見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