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莉‧珍‧金與鮑比‧里格斯的性別大戰改編電影將於11月上映
★最完整的網球文化史剖析
★入圍2014年WilliamHill年度最佳運動圖書
網球是體能的競技
也是性別的戰場
■19世紀的草地網球,只是體弱男子與蒼白淑女打發時間的娛樂?
■1880年代,女生穿馬甲與鋼線裙撐打網球才算優雅?
■1920年代,風靡全歐蘇珊‧朗格倫在比賽時補充體力靠的是威士忌和咖啡?
■1950年代,古西‧莫蘭的蕾絲底褲外露,居然成為新聞頭條?
■1973年,比莉‧珍‧金為何與前球王鮑比‧里格斯進行性別大戰?
19世紀草地網球(Sphairistike)風靡英國上流社會,舉辦場地多在新興的城鎮市郊,成為有錢有閒布爾喬亞階級的花園派對點綴。其時輿論認為網球「不夠陽剛」、「簡單如玩紙牌」的特性,在當時咸認女性不宜拋頭露面的風氣下,讓淑女得以在社交場合與男性同場較勁,一展球技,網球因此成為時髦男女的聯誼場合。首屆溫布頓錦標賽於1877年舉辦,此後成為社交盛事,遲至1884年才開放讓女子參賽。網球從社交聯誼到運動競技,女子選手逐步從衣著改革中掙脫馬甲束縛。1973年,男強女弱的偏見引發比莉‧珍‧金接下性別大戰的戰帖,全球五千萬人透過電視轉播欣賞戲劇性的一役。比莉‧珍‧金在1970年代便倡議男女平權,更是今日WTA年終決賽的推手之一,時至今日,男女獎金同酬議題依然延燒。
20世紀初的網球熱從英國本土迅速蔓延至歐陸與北美,也席捲澳洲與印度。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走過1920年代的瘋狂享樂,1960年代的虛幻失落,於網球公開化年代之後,將網球推向職業運動領域。個人風格搶眼的球星輩出:1920年代最知名的兩位網球名人是被喻為網球女神的蘇珊‧朗格倫,與打法多元稱霸網壇的比爾‧提爾登;來自美國「撲克臉小姐」海倫‧威爾斯‧穆迪;代表浪漫騎士精神的法國四劍客,其一的瑞內‧拉科斯特更是鱷魚牌衣飾的創辦人。也有從球童起家,退役後成為「溫網之聲」的BBC網球評論員丹恩‧麥斯凱爾的一路奮鬥;印度名將維傑.亞米崔吉;亞瑟.艾許奪得美國公開賽冠軍,是歷來第一位非白人選手封王。
然而現今一票難求的四大滿貫賽,也曾面臨與時代脫節的困境,票房慘澹無比,守舊的網壇甚至遭受抵制而推行改革。場上締造傳奇與榮耀,場外是龐大商機與時尚指標,結合民族主義與英雄崇拜的瘋魔,突顯超越極限與鍛鍊心智的競技特質,成就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賽事傳說。
本書以文化史的犀利眼光回顧網壇,綜觀每個世代的代表人物,凝結百年文化的經典時刻。並且細膩陳述其時歷史文化與經濟背景,深刻描繪網球如何從維多利亞時期的男女聯誼,成為決鬥競技。
社交
聯誼
馬甲
BBC
網球
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