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乃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鼎盛時期。
大致說來,明代批評界或倡復古,或重格調,或揚性靈,或主典厚深峭,
而對俗文學之重視亦萌芽於晚明。本書闢為上編,而以「由復古到浪漫」為主題,
蓋其間除公安、竟陵二派及其附合者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色外,
明代批評家幾乎全屬復古派陣容,戲劇批評家朱權則兼有二者之色調。
清代前半則由格調、性靈、神韻、香觀諸說平分秋色,或互為軒輊,
其中尤以前三說蔚然成派,影響更大。
而錢謙益主倡之香觀說及反擬古等,實兼有此三者性質;
金聖歎、李漁二人之小說、戲劇批評,雖有新見,亦大致不能踰越此一範疇。
殿後之紀昀出入性靈、神韻之間,兼包格調派旨趣,正是此期的集大成者。
此後的文學批評,則較偏重語言技巧及結構等的評論,
大體可以翁方綱的肌理說涵蓋之,常州詞派亦可視作詞中之肌理派;
曾國藩的文學評論有集大成的迹象。
而王國維的境界說,既具集大成之性質,亦有拓展批評新境域的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