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填海造地
某天,小女孩在地上種了一株鬱金香,奶奶告訴小女孩,腳下的陸地曾經是一片汪洋。造陸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當時平靜的大海瞬間變成狂風巨浪,吞噬了安靜的海邊村莊。村民用他們的手、石塊和木材填海造陸,解決他們多年來,因地勢比海平面低而常淹水導致家破人亡的問題,在這片新陸地上展開新生活。
這是一個人與海爭地的故事。作者用一個小女孩眼中所見的遼闊土地而回溯以前曾是海水的景象。荷蘭用填海造地的方法,解決他們多年來,因地勢比海平面低而常淹水導致家破人亡的問題。
在這人口爆炸的世界中,土地愈來愈少,所以有些土地資源有限的國家用填土,甚至用填垃圾來取得海埔新生地。填海方式大多採用海岸向海延伸,海灣截彎取直或利用多個島嶼為依據進行圍填,忽視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價值,使得自然資源縮減、海灣消失、島嶼數量下降、自然景觀破壞,造成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破壞和海域功能嚴重受損等問題,所以此種方式,不為環保人士所茍同,因為會破壞天然的潮間帶。而潮間帶正是許多海底生物的家。
人與自然是一體共存的,我們如何在使用自然資源時,不破壞自然生態,進而能保護讓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否則唇亡齒寒,傷害自然,最後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藉這個故事讓我們有更深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