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綿延伸展無遠弗屆,鋪陳了一個你我未曾經歷過的世界;人們在虛擬環境中感覺實在,反而在現實環境中陌生遙遠。
沒人會把「網路上癮」與「毒品上癮」相連結,但要戒網路上癮,何其痛苦掙扎……這樣天南地北穿梭網路間,對我們認知功能會有什麼影響?你真的一點都不在意嗎?
不知不覺中,我們的下一代已經在嬰兒時期,就有機會滑手機了,到底這樣的影響是甚麼?我們有能力抗拒這股科技勢力嗎?失控的網路海嘯奔騰、襲捲千門萬戶,你家,也是網路受災戶嗎?多少孩子為了上網引爆親子衝突對立;多少年輕人滿腔熱血,卻淪為別有用心人操弄擺佈的棋子;多少另一半,小三、小王,藏在雲端中纏綿放閃……
當網路鋪天蓋地,幾乎無恐不入的介入大人小孩的生活,多少人因網路成癮而沉淪、難以自拔。身受其害的朋友,如何突破重圍,自制的主導網路使用,就看我們該如「駕馭」網路;而不被網路所綑綁、退無可退。
網路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網路也阻隔了人與人的交流;然而人類必須體會;科技便利帶來的另外一面,往往違反了基本的人性,也可能對人類帶來空前未有的傷害。舉目所及,我們生活的許多場景與角落,始終是一群群埋首手機、指遊網際的「低頭族」,不再有人在公車上欣賞窗外的街景,家人、朋友間的問候與關懷變成小小視窗裡的「程式」與「指令」,人與人間交流所需的眼神、聲音、表情、碰觸及溫度,都隨著網路的使用而快速消失中。
在網路上的人際互動中,大多數人渴望他人對於自己全面性的贊同,沒有任何負向的批判,誤以為網路是可以隨意發表意見、不必負責任的場所。不巧的是,可能會留下記錄或是招來毀滅性的詆毀與攻擊,這時有非常多的人會瞬間從自我無限大,墜落到暗無天日中悲觀、憂鬱。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用進廢退」與「習慣心理學」是神經可塑性的理論基礎,但──當長期沉浸在網路的高度刺激下,我們的腦部會不知不覺地習慣速食的環境,喜歡快速被滿足,不堪久候,可是如果結果不符合期望的時候,這個落差就會引起情緒上快速的變化,可能會衍生氣憤,甚至與人衝突的問題。
作者葉啟斌醫師提省大家: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使用網路是一個便捷的方式,可以滿足各種需要,可是這樣的需要是不是虛幻、浮誇、經不起考驗的,這就要看你當時用什麼樣的方式來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