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八月進入聯合報副刊,由於工作需要,頻繁與作家接觸。主編瘂弦先生為了磨煉我,把許多訪問作家的機會交給我。從那時起,在職業的「強迫」之下寫了不少長長短短的訪問稿,發表在副刊上。
一九八八年底,「允晨文化」林伯峰先生找我商量,說白先勇先生有兩本小說要交允晨文化出版,他們決定以此開始建立《允晨文選》系列,出版好的文學類、美術類書籍。他問我有沒有什麼書可出版?為了幫襯,讓先勇的書能熱熱鬧鬧出來,再加上允晨文化的發行人吳東昇先生,是知交吳玥玢的堂弟;於是我嘗試把九年來寫的訪問文字重新做一番檢視,去除掉新聞性太濃的、文章太短有待補充內容的篇數,挑出寫十二位作家的文字;依齒序排列,略做修訂,配加圖片、手跡,覺得有些史料價值,也有些趣味性、可讀性,乃決定合成一集,也算文學編輯生涯的紀念。
回想這十二位作家,與我不是如師便是為友;和他們的交往,讓我深深感受到「人情之美」。
一眨眼已二十多年,如今回頭審視《人情之美》書寫的十二位作家,其中九位已陸續離開人間,他們有的在整個中國文壇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崇高歷史地位,有的則在各別的文學創作領域裡被紀念頌揚。他們大部份寫作的高峰期,正是臺灣報紙副刊最蓬勃的時代,而我正巧在那段黃金時期擔任編輯,與他們展開文學因緣,何其有幸!
《人情之美》的新版印行,我重新大幅度整理修訂原本篇章內容的錯誤並做增補,並加寫了好幾篇新文章。瘂弦先生當年選用我為編輯,給我與作家交往訪問的機會,親自為我改稿;他既是上司又是我的導師,這份恩情是不能忘的。附錄〈從波麗路到明星——文人與咖啡屋〉一文,則希望能以另一個方式來窺探,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八○年代初臺灣文人的創作環境和創作熱情,那是一個文藝百花齊放的美好時代。——丘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