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它與中國本土文化緊密相連,它追求宇宙的和諧和生活的安定幸福,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修道成仙為最終目的,並尊奉老子為道教始祖。
自東漢張道陵開創五斗米道後,「道教」這個詞如一點星火,照亮了整個中國,後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改革與完善,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承認,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教派團體。到了隋唐時期,由於統治者的推崇,道教開始進入繁榮時期,道教發展史達到極盛時期。南北宋朝時,道教開始吸收佛教、儒教的思想,宣揚三教合一,使道教的思想內容更加完善。金元時期,道教的各種宗派如雨後春筍一般,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時代。明、清兩代,因封建制度開始衰落,道教也隨之進入沒落時期,雖然一度全真教曾出現過「龍門中興」,但也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局面,直到現在道教才開始出現生機。
道教以它特有的修道思想,追求長生、得道成仙的目標,使現世的人們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和生命的意義,從帝王將相,到學究天人的文學家李白、杜甫、韓愈等,再到平凡的黎民百姓,都對它如醉如癡。因此道教文化深植到中國最廣大的民眾之中,正是這個意義,道教和道家成為中國文化巨鼎的三足之一,具有「中國的根柢」之意。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