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標籤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二版)

NT $ 270


形塑台灣社會的資本主義與現代國家如何與既有的社會運作原則接軌?透過田野工作,本書以在地範疇來勾繪茶鄉的整體社會圖像與社會性原則,藉此重新分析血緣、地緣、宗教信仰與實踐、以及股份等已經被辨識出來的運作法則。本書更有意識地將資本主義與現代國家搬上檯面,細究二者與在地範疇之間的關係。此外,本書突顯了「做」這個在地範疇所呈現出來的「存有」經驗,並以在地的「社會」經驗為基礎,重新概念化「社會」這個概念。
  
約定俗成的「經濟」、「政治」、「親屬」與「宗教」生活是本書的切入點。村民以「頭家」、「倩」與「事頭」等在地範疇來理解工資,呈現出來的是「以倩為買賣」:一方面等同了勞動力與一般的商品,另一方面則突顯了對等交換的平權理想。特定的制度安排、在地範疇以及「做」讓「以倩為買賣」變得可以理解,呈現出工資經驗中的社會性原則與社會關係物化的機制,從而可以進一步掌握資本主義在台灣社會形成的過程。在村民對現代國家的經驗中,選舉與派系是政治生活的「顯」,政府的管理與村民的回應也是「顯」(可談、可做),但是白色恐怖的「報」則是政治生活的「隱」(不敢談卻縈繞心懷)。村民以戮力於營生做事(不談「政治」)、日常的「搏撚」以及超自然的報應與宗教上的庇佑來因應白色恐怖的「報」;務實與對等交換仍可辨識。在親屬生活中,擬制親屬透露出「養生送死及祭祀祖先的義務」與「繼承財產的權利」是一體兩面。在「自然」親屬中隱而不顯的「有勞斯有獲(份)」的對等交換原則,因為擬制親屬而被突顯出來。即便是在房份中,也看得到「養的循環」的對等交換,即父母生養子女,子女養生送死。務實與對等交換,也可在宗教生活中發現。人構想神明的方式以及神人關係的「務實」,在年例這個理當超越的宗教活動中,特別突顯。分工後的神人之間,依據對等交換的原則運作,如法事與丁口錢的對等交換、題丁與神明的庇佑對等交換、事後如願則以還願來答謝神明等。但「神明界」仍然有其特殊性,如神力高於人力、神力無所不在且知變通、神力超越派系與貧富。
  
體現社會性原則(如務實與對等交換)的在地範疇可稱之為「整體社會範疇」,村民透過整體社會範疇來描述、理解與經營其社會生活(資本主義與現代國家是其中一部份)。「頭家」與「天地人」呈現了社會生活整體圖像的內部分化與糾結,「報」突顯了整體社會範疇意義的新增與變遷,「份」簡潔地體現了社會性原則,「做」則引進了「存有範疇」。從在地的整體社會範疇來理解社會生活,可以獲得經驗的支持。更因為整體社會範疇是以「盡在不言中」的樣態來體現社會性原則,而有「立基於經驗,但卻又超越經驗」的效度。


現代 原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