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臺灣的母親河,從上游到下游,問題糾葛三百年
這是一個歷史學者,長期專研區域史、地方史的延伸與結晶。
這是一部關於河川生命史的書,記錄濁水溪從開發、質變到生態嚴重受創的曲折過程。《濁水溪三百年》讓我們看到一條泱泱大河以及兩岸豐饒大地和素樸子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輪迴展演的生命滄桑。
(本書特別收錄《南風》作者許震唐的濁水溪紀實攝影)
一七○九年施世榜興築八堡圳至今,濁水溪開發已超過三百年。在濁水溪沿岸,有號稱「東洋第一」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媲美舊金山大橋的西螺大橋,下游沖積扇在日治時期成為糖業帝國,最早的農民運動「二林蔗農事件」也是發生於此。從農業到工業,濁水溪一直是餵養臺灣土地的要角。然而近百年來,它的水土爭奪戰更形劇烈,從上游到下游,處處可見「殘山剩水」的警訊。我們不得不回到歷史,瞭解濁水溪在人類的造作下,如何形成南北岸的不均質發展、兩岸居民的水源之爭、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河川沙漠化、以及工業和農業「水戰」等等歷史難題。
本書作者累積二十年研究功力,以長時距的歷史縱深,解讀濁水溪的六個關鍵年代。濁水溪在清朝與日治初期洪患頻仍,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災,濁水溪改道造成十餘個庄頭毀滅。一九二○年後,日本官方修築堤防,濁水溪從此固定在西螺溪河道,成為我們認知的濁水溪。強調「治水」也「治山」的日本官方,進行山林保育,積極開發河川浮復地,使濁水溪平原孕育出一批農村菁英,造就臺灣的米糖精華區與也激發了臺灣最早的農民運動。一九三○年代,官方積極開發濁水溪的水力發電,使濁水溪也成為工業之母,但是水壩與電廠的進駐濁水溪中上游,造成河床乾涸、泥沙淤積等極大生態代價。
六○年代後,進入後米糖時代的濁水溪,以開發地下水解決需水問題,引來地層下陷危機。九○年代起,集集攔河堰引水工程的設置,則使大型工業區如六輕、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等覬覦濁水溪的水資源,造成工農激烈衝突。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濁水溪始終與臺灣社會緊密關連,這本著作以現實關懷為出發,用宏觀的視角、綿密的史料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論述和探討,不只是作者對濁水溪開發三百年的研究與省思,也為當前的環境爭議提供深厚的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