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曉得李敖能文善寫,很少人知道李敖能說善道。只是李敖不輕易與人對話,所以他那使「群胡同笑,四座並歡」的機智、犀利與幽默,都「為文所掩」了。這本對話錄是難得的一種補救,它有「音容宛在」的作用,一讀便知。
這本『李敖對話錄』,共有二十一篇。收有我一九八二年到一九人七年五年間的部分對話。
對話體作品(dialogue)的體裁,最大特色在於它用口語的通俗,表達出質疑、問難和抬槓。在東方最有名的對話錄是『論語』;在西方最有名的對話錄是『柏拉圖對話錄』。在柏拉圖以前,已早有對話體作品出現,那是紀元前五世紀西西里島的笑劇,由島上東南部一海港作家──西拉庫斯的索夫龍(SophronofSyracuse)寫成,柏拉圖深受影響。到了二世紀,盧奇安(Lucian)的『死者對話錄』問世,更把這種文學體裁賦予新意,對後世的影響,愈來愈大。
對話體作品有兩類,一類是實際的對話;一類是虛構的對話。前者像『朱子語類』、『哥德對話錄』;後者像桑塔耶那(GeorgeSantayana)的『地獄對話錄』(DialoguesinLimbo)、諸橋轍次的『三聖會談』。這本『李敖對話錄』,兩類都用到了,可說是一種別開生面的對話錄。讀者讀來,保證虛實雙修、音容宛在,在中國對話錄中,勝『論語』『朱子語類』多矣!不敢自謙,特為親序以張之。
這本對話錄是難得的一種補救,它有『音容宛在』的作用,一讀便知。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