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散文發展史略

NT $ 246


本書對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散文的發展做了縱向考察,同時對一些重點的或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做了深入分析。力圖通過縱橫交錯的歷史描述,探究半個世紀以來散文的藝術成就及其文化蘊含,以期從散文創作曲折的發展歷程中探究更多的精神內容。中國大陸散文半個世紀以來,走過一條曲曲折折的道路,其中有繁榮、有沈寂、甚至也有完全失聲的時候。它的每一步消漲起落,都承載著巨大的歷史內容,具有審美意義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從當下生活的立足點出發,展開對於幾十年散文發展歷程的回顧。散文是藝術的心靈史,心靈應當是一片自由的天地,散文是自由的心靈世界馳騁的疆場,它保留了原初的詩性,它所展現的「情」的世界是作家主體人格的世界。在那裏,作家把他所感悟到的生活坦然地、親切地展示出來,作家心靈世界的真實坦露,使散文對心靈的展示較之其他文體更加痛快淋漓。從對當代散文發展史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一個事實:在心靈不自由的時代,在話語成為一種權力、一種號令,被規範、被限定的時候,散文儘管在藝術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儘管有一批有藝術造詣、有創作熱情的作家寫了許多美文,但最終,還是因為頌歌體的範式、以「時代精神」為準則的選材原則而限制了其發展。致使1949至1966的十七年中,散文留下許多遺憾。本書對十七年散文的反思,對於那個扼制自由、規範創作的時代的關注是基於對自由精神的強調,更是一種站在當下,對散文中的新的更高的自由精神的呼喚。因此,在對新時期散文進行描述時,突出強調了「多元複調時代與藝術共生局面的形成」。強調代表世俗化傾向的閒適散文與代表深度思考和理性力量的學者文化散文同時共存的意義,強調自由的散文應當表現人們日趨自由的心靈,並對這種自由加以藝術的提升。散文是生命本身的內在律動的自由表達,作者也特別關注散文文體外在形式的自由。散文這種文體的格式就是沒有格式,它的規矩就是沒有規矩。當與意義結合起來研究時,文體的這一特徵更有了特殊意義。正是在無法之法中,散文體現了最大的自由。任何試圖對散文文體進行格式化的努力,都是對散文的束縛,其結果必然限制其發展。因此,作者對文體形式的感受和分析也不是純操作層面的,而更多關注這種自由的表達形式與自由的心態的重要關係。當把散文文體自由提升到一個哲理層面來認識時,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問題。作者在對散文進行縱向考察時,清晰地感到,五、六十年代散文在形式上的一個大缺憾,是將「形散神不散」作為一種規範


藝術 時代 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