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標籤

文化研究期刊(6)

NT $ 315


編輯室報告本期專題《影像的旅程》由3篇論文組成,感謝黃建宏的專題策劃,以及為專題論文撰寫的引介。在3篇專題論文之外,本期另有3篇研究論文。陳重仁的〈開膛手傑克的魅惑:道德懲戒、理性規訓與醫療想像〉探討發生於120年前倫敦東區的連續殺人懸案,如何在「開膛手傑克」的名下形成歷久彌新的文化想像與創作,閱讀由小說、電影文本、解剖醫學史、解剖劇場空間以及西方繪畫藝術與解剖醫學之間的互文脈絡。趙彥寧的〈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或許更好用他的副標題「老T搬家續探」來引起已識讀者的興趣,是一篇長達15年田野的細緻呈現。在我讀來,引人入勝的卻不僅只是老T的親密關係與社會情境,即便如追思儀式的證道語詞,如瞻仰遺容的著裝與化妝,其間諷刺的荒謬感、「混種扮裝」的無奈感,或許也是不分同異、不分T男的情境感受。葉蔭聰的〈擺脫束縛的都市經驗與文化:珠江三角洲農民工家庭研究〉與趙彥寧的〈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兩篇幾乎構成了一個潛在的小專題:雖然一篇是以農民工為階級研究的政治經濟脈絡,一篇是以老T社會情境為題的同志研究脈絡,以「家」作為制度空間或社會想像、親密關係與日常生活的分析脈絡,卻是兩篇不期然的主題連結。更且,兩篇的民族誌研究體裁,以及所貢獻的一手田野情境,在仍以文本研究為進稿大宗的本刊不僅難得,也是我們衷心歡迎的。本期「思想翻譯」選譯了AlainBrossat教授的兩篇文章,〈介於抵抗與治理性之間的集體記憶〉以及〈違反人道罪行能否溶解在模仿主義與相對主義中〉,也是構成本刊策劃專題《戰後正義、寬恕、歷史否認》繼第四期高橋哲哉的兩篇文章之後,專題不專輯的接續呈現。讀者請參閱劉紀蕙編委所寫的短介(頁242-243)。在相關脈絡下具有參照旨趣的是陳培豐的書評〈X光、日本精神史、台灣:評鶴見俊輔《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第六期原來還應有一個思想論壇〈作為方法的亞洲:子安宣邦專題〉,包括子安宣邦在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政治-美學-倫理」國際講座上發表的兩篇論文、與談者楊儒賓、祝平次、何乏筆、陳光興等跟講者的對話、劉紀蕙編委主持的子安宣邦專訪,以及戶倉恆信關於子安宣邦「來台」意義的一篇評論。然而一方面因為本期篇幅已經飽和,另方面這個思想論壇仍然是個持續發生中的事件,因此編委會為免牽拖第六期出刊時間,決定將以「夏季增刊」的方式從容編輯,預計八月底出刊,敬請期待。


論文


失蹤
NT $ 246